近几年,国家有关部门多次发文,强调要分类评价,破除“唯论文”等不良导向。笔者非常赞同。除了论文,科研成果还有什么其他的形式?在计算机学科,一类重要的成果是软件原型工具。
不少重要的软件系统源自大学和科研机构。贝尔实验室的Thompson和Ritchie自1969年开始研制的UNIX操作系统是一个著名的例子。后来,他们获得了计算机界最高奖--图灵奖(1983年度)。Linus Torvalds在开发Linux系统的早期,是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学生。在我熟悉的程序分析与测试领域,FindBugs是一个有名的分析Java程序、帮助找错的工具。其主要作者之一Bill Pugh是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
研制软件原型工具与发表论文,并不一定对立。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为了表明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我们往往要写程序实现该方法,并做实验,然后在论文中描述实验结果。但是,很多论文发表若干年后,虽然大家还能读论文本身,但相应的软件可能不能运行、甚至不知所踪。这既不利于科研本身的发展,也会降低学术成果往实际应用转化的可能。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原因是,学术界长期以来没有足够关注原型系统的研发。
可喜的是,国内外学术界的多个领域都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例如,不少领域都有原型系统的比赛。有些高水平的会议也鼓励作者在投稿时提供原型工具和测试用例、实验数据等(统称Research Artifacts),并设立专门的Artifact Evaluation Committee对其进行评估。国内学术界和产业界都越来越关注开源软件。著名期刊《中国科学:信息科学》设有专门的栏目介绍原型工具。
希望软件原型工具在学术界能作为成果的一种形式,得到更多的重视。当然,这些软件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我们也需要对其进行评估的方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