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西起四川(今属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峡谷相间的莲藕状河段,长约200公里。三峡处于从我国三级阶梯地形的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段。
长江三峡,不仅是中国,而且是世界上人流和物流最大的峡谷。雄伟的瞿塘峡、惊险的巫峡和秀美的西陵峡紧密相连,构成世界上最神奇的峡谷”。有人认为“长江三峡区别于其他峡谷的最大特点是:规模宏大,不仅峡谷长度长,谷底河床的宽度和水深均比较大,自然情况下可以航行两千吨级的轮船,这在全世界的峡谷河流中无出其右。”还有人说“这里似乎永远是中国峡谷的一个情结。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极见其江流迅疾,巫山云雨,高猿长啸,极见其深壑凄异。”
瞿塘峡由白帝城到大溪,长约8公里,在三峡中最短,却最雄伟,赤甲、白盐两山夹江而立,河谷最窄处仅数十米,构成夔门,为三峡上口,形似巴蜀咽喉。杜甫诗云:“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巫峡西起大宁河口,东至官渡口,全长约45公里,是三峡中最长最完整的峡谷,俗称“大峡”,它以幽深秀丽、云雨变幻而著称,两岸巫山十二峰,屏列绵延。东端的西陵峡,严格说来是两段峡谷,西边是香溪至庙河的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崆岭峡,长15公里,东边的南沱至南津关的灯影峡——黄猫峡,长20公里,其间隔以三峡最长的庙南宽谷,三峡大坝位于该宽谷中三峡江面最宽处——三斗坪。
地质背景:四川盆地千溪万河要东流入海,却在中国二级与三级地形阶梯的阶坎上,遭遇了七曜山和雪峰山脉的阻拦,长江开出一条出路,奔向大海。
三峡见于游记中历代名人之笔端。余秋雨说外国朋友问到“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一个,请只说一个。”我随口回答“三峡!”。郦道元《三峡》;刘禹锡《竹枝词九首 瞿塘》;李白《早发白帝城》;刘白羽《长江三峡》;方纪《三峡之秋》;曹冠《念奴娇 蜀川三峡》;余秋雨《三峡》。
古代中国人认为最美的三个地方:三峡、桂林、浙东。《唐诗三百首》中写三峡的诗12首之多。如果以诗歌论,三峡算得上中国所有河流里的明星,随手就可以列出写这里的诗句。三峡的三段峡中,巫峡又是其中的明星。江水似一条金色的丝带,岸上山峰也在南北两岸交织出现。夏日里的云雾缭绕其间,但无固定形状和路径,瞬息万变,这就是以各种意象和诗句著称的巫峡及巫山十二峰。十二峰的每一个山峰都被无数诗歌阐释过,这是舟楫时代的特产,那时从深切峡谷中穿行,远远地看见被云雾遮掩的山峰,倍感神秘,顿生诗意。这种神秘和诗意,如今已随同江上的舟楫消失而一同远去了。
郦道元《水经注》“三峡”成为千古名篇。李白、柳宗元的写山水的作品,和它都有继承关系。
地质、地理学家对三峡的形成有不同的研究。李四光认为三峡地区在侏罗纪初期发生强烈褶皱,包括黄陵背斜隆起,自此直至第三纪初,黄陵背斜成为华西和华东的分水岭,岭西之水流入归州盆地和四川盆地,岭东之水则向东流。此种情况可能延续到第三纪后期,随后华中与华东下降,或华西整个相对上升,西部水系全部改变流向,成为连续的大江。叶良辅、李承三等则认为,三峡是“由于黄陵背斜东翼水系的溯源侵蚀和袭夺.以致沟通了黄陵背斜两翼的水系而形成的,这一过程可能发生在侏罗纪白垩纪.”李春显、任美锷等认为,长江三峡河段是先成河,早在白至纪末就已经开始沟通,或者认为至少长江三峡的东段为先成河性质。B.willy认为,长江三峡在燕山运动之前就已形成,是先成河。Barbour则认为,长江三峡是从夷平面上向下切割而形成的迭置河。沈玉昌认为,在早第三纪时,长江已流经三峡地区,为一条长河,但三峡下段原本是经目前位置南侧的仙女山、红崖子与清江北的红色岩系分布区东流的,到山原期夷平面形成之后才改道到目前位置,而三峡河谷的形成是地壳隆起、长江剧烈下切的结果,但所有的“峡”则系受石灰岩岩性的控制,与新构造运动隆起的强烈与否无直接联系。杨达源(1988)认为,“三峡是在第三纪以来三峡地区构造上升的基础上通过溯源深切与河流袭夺贯通的”,并同时指出,三峡的形成时代与发展阶段是不一样的,贯通的时代是2.00士0.20百万年以前。1992年,杨达源又研究认为,三峡贯通的时代是1.00士0.20百万年以前,吻合了昊锡浩的结论.
张叶春(1995)根据对长江上游地区的调查研究和前人的研究成果,从岩相古地理和地文等角度,探讨三峡的形成时代.认为三峡河段是先成河,峡谷的形成起因于2.00士0.20百万年以前的构造运动;正是由于三峡的形成,使长江上游的内流水系格局被打破,外流水系逐步形成。
在距今一亿八千万年的侏罗纪,川东鄂西一带是一片汪洋大海。侏罗纪后期,我国东西部发生了一次影响最大的地壳运动—燕山运动,这个运动使川鄂交界区地壳发生强烈褶皱,海底崛起,形成川鄂分水岭。那时(距今七千万年前),四川还是个内陆湖。分水岭把水流分成两个水系,西入四川盆地的内陆湖,东入湖北宜昌附近的湖泊。从此,地壳结束了海洋的发展史。
到了距今四千万年至三百万年期间,由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川鄂一带地壳发生了一次急剧的隆起,形成裂缝,江水随裂缝不断往下切,并产生向下和向两侧的侵蚀作用,天长日久,江水切穿了分水岭,二水合一,把长江水和四川内湖的水连接了起来。
二水合一以后,奉节至宜昌一带的地壳仍在间歇性上升,巨大的江水仍在不断地向下切。因三峡地段是由坚硬的石灰岩组成,向斜部则是抗蚀力较弱的砂页岩组成,因此江水下切背斜形成峡谷,下切向斜处形成宽谷,日久天长,河床加深加宽,陡峭险峻,奇丽多姿,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直到今天,江水还在继续不断往下切,只不过是人们觉察不到而已。
关于长江三峡形成的时间则有如下不同的观点:燕山运动期或侏罗—白垩纪、早第三纪以前、第三纪后期、30~10 百万年以前、200万年前、150~100万年前、120万年以前、116万年前、70~100万年前、15~20万年前。向芳等(2006)在宜昌地区第四纪沉积物中找到峨眉山玄武岩砾石,这一结果表明,在0.7 百万年以前不存在贯通三峡的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