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行走的植物大全,365天全覆盖教学不停歇!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老师是火种,点亮了学生的心灵;老师是石阶,助学生一步一步朝着梦想攀爬。为持续发现一批新时代荆楚好老师典型,传递教育系统正能量,今年3月,在省教育厅支持下,楚天都市报联合湖北省教育基金会、湖北电视教育频道启动2019年“寻访荆楚好老师”大型公益活动,活动启动后,收到全省各地500多份好老师推荐、自荐材料。8月份,本活动举行了网络投票推选活动,响应热烈。9月5日,在第35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湖北省教育厅公布了2019“寻访荆楚好老师”大型公益活动评选结果。全省共有1个教师集体获特别奖,30人(或团队)获“荆楚好老师”荣誉称号,20人获提名奖。本人很荣幸获得了2019年“荆楚好老师”荣誉称号,这应该是本人教师节最好的礼物了,呵呵。
三尺讲台一片心,日日夜夜满怀情。自2003年选择投身教育事业以来,以学校为家,以学生为本,秉持立德树人初心,追逐为国育才梦想,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了一批批生命学子,努力成为青年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先后获华中科技大学教学名师、华中科技大学师德先进个人、华中科技大学教学质量一等奖、三育人积极分子、创新创业活动优秀指导教师、最受本科生欢迎的教师班主任、优秀教师班主任、研究生知心导师、生命学院“优秀教育奖”等众多荣誉。
一、爱岗敬业,春风化雨,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照 “四有好老师”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切实做学生思想上的引路人。担任多个班级的教师班主任,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着爱心与责任去关注学生成长,正如同学们留言“从学习情况到思想动态再到未来打算,我们随时都能找到栗老师,不管是深夜还是节假日,栗老师似乎一直在QQ上等着我们,随时做我们的‘知心大哥’”。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科学家讲故事”、“和企业家面对面”等方式让同学们了解生命科学领域生物企业发展前景和最新进展,极大增加同学们的专业兴趣,端正专业思想。针对本专业同学普遍存在专业思想不稳固、对前途存在迷茫等多方面的问题,在《中国科学报》发表“不要让“红牌”专业牵着鼻子走”的文章为同学们解惑。华中科技大学校报以“立德树人的榜样”、“心中有榜样、脚下有力量”等进行了专题报道。本人也多次获学校“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班主任”和“优秀教师班主任”,学校新闻网和校报以“我和班主任之间的那些事”进行了报道。
二、坚守讲台,教研相长,做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在多个省级教改项目的支持下,积极从事教学改革,坚持科研深度融入教学,坚持课内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传播生命科学知识,培育生命科学人才。承担《植物学》和《生命科学前沿》等多门本科生课程教学任务,结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对所要讲授的知识点和授课方式进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准备与课程相关的“教具”,比如将《植物学》课堂变成了“瓜果飘香”课堂,给同学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正如部分同学评价 “本学期植物学课程已经结束,我还常常想念那个轻松活泼、寓教于乐的课堂,怀念课堂上眼巴巴等待分水果瓜子吃的样子------”。课堂教学中除讲述基本知识外,注重将本学科领域最新科技进展和最新的科研成果介绍给同学们,实现科研深度融入本科教学。同时,围绕相关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利用课外时间带领学生参观多个生物企业,实地领会课本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365天全覆盖教学”,做立德树人的好园丁。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主动适应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趋势,拓展同学们的学习途径和方式,开展“365天全覆盖” 教学,课外给同学们“加餐”。充分利用QQ说说、微信及科学网等网络工具开展知识的课外传递,通过 “每天一植物”和“每天一科技进展”等,将相关知识点介绍给同学们,极大加深了同学们对《植物学》和《生命科学前沿》等课程知识的理解,实现了课程教学的365天全覆盖。目前已进行了1500多天,不管是在节假日还是生病,不管是在国内出差还是出国开会,从未间断;已介绍植物1500余种,撰写植物知识和科技进展博客1000余篇,上传植物图片10000余张,极大延长了课程学时。学校前任校长丁烈云院士称赞该教学方式“把16学时变成了160学时”!该教学方式受到本院、本校、甚至全国广大学子热捧。该模式也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众多给同学们介绍知识点的博客被新浪网、搜狐网和荆楚网众多网站转载及《中国科技奖励》、《金融博览》和《科学大观园》等期刊发表,极大增加了知识传播度。学校新闻网以“邂逅绿的世界-生命学院栗茂腾教授:陪伴你的365天”进行了头版报道,相关做法获得“讲好华中大故事”一等奖,楚天都市报以“男神老师被誉为“行走的植物大全””进行了报道,并被人民网、荆楚网、中国日报网等众多网站转载。
四、科研育人,成果丰硕,做学生创新创业的铺路石。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思维,倡导以科研课题为导向的小组化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以国家科技需求为切入点,鼓励同学们申报国家、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通过强化学术指导和定期沟通交流,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鼓励同学们将获得研究结果积极参与各类竞赛,并获得众多国际奖项,如指导本科生多次获国际生物大分子设计赛(BIOMOD)国际银奖和金奖、互联网+大赛二等奖、生命科学创新实验大赛优秀成果奖、湖北省优秀学士论文奖和湖北省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等众多奖项,指导本科生在SMALL等知名期刊上发表了多篇SCI论文。在做好本科生培养的同时,对研究生和留学生和博士后也进行精心培养和指导,指导博士后获多项国家自然基金,指导留学生获“优秀留华毕业生”和Iraq最佳论文奖等,指导博士生多次获国家奖学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