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0.13)参加了一个省人才项目答辩,作为无国字号title的科研人员,难得有机会感受下人才项目的答辩程序及具体要求。一窥而知全豹。有这么几点感受:
(1)整个过程保密工作做的非常到位,强调纪律性;国庆期间突然收到一条短信说要答辩,内容甚至没讲明是什么项目答辩,一度以为是参加别人牵头的省奖答辩呢,以至于“国庆八天乐”,完全没管。收假回来问科研处,他们也没收到任何通知,咨询省里面负责部门才知“点对点”通知个人,不与学校联系。另外就是,整个答辩通知及分组情况不公布,直到今天到了会场才知道分了4个组,而且全程视频答辩,你光能听见声音,不知道镜头后面是哪些评委?
(2)人才项目要兼顾成果产出和学术成绩;由于给的时间只有10min,我准备的PPT主要篇幅介绍前期成果产出,对于学术成绩和贡献介绍不多,在答辩环节就有评委提到,要进一步阐述对应的学术贡献。可见,不可着力数字,而忽视学术贡献本身。
(3)工科尤为强调对国家工程建设的贡献作用;今天的答辩问题环节基本上围绕本人研究如何服务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有何证明,有何现实作用?这个也是目前国家人才项目的整体导向,在省一级项目中也得到体现。
(4)申报材料与答辩材料的恰配性问题要注意;由于目前申报各类人才项目都是限填多少项,但答辩没有约束性,往往会导致二者的不匹配性,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就容易引起专家误会,我今天也遇到类似问题。由于附件材料中没有列支应用证明这栏,就没上传。但答辩材料提供了,专家就问到了为何不上传的问题。诸如此类,要让专家充分信服,最好以申报材料为核心来讲,不可延展偏多。
以上体会,小白一枚,重在参与,权作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