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说法,研究生的基础很好,就是创新性不够。
真的是这样吗?
还真不是,除了创新能力不足,大部分研究生的基础其实并不扎实。
高等教育阶段,很多大学老师满足于普及知识,能背下来就可以了,根本就没有讨论一个结论是怎么得来的、发现是如何做出来的、公式如何总结的。当然,很多老师本身可能也不知道知识是如何推导的,结果避开难点,就告诉学生,这个知识点需要记住。学生也是心领神会,这个可能要考,马上重点标记,然后反复背诵。
美国的教育不是这样的。
考试或者作业,如果完全重复书上的说法,有可能得F,也就是最低分,在中国可能是满分。个中区别极大,一个是要求理解一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一个是要求单纯记忆,至于懂不懂,无所谓,能得高分就行了。结果差异极大,一个会导致喜欢“copy”的习惯,一个会激发“make a difference”的兴趣。
灌输式教育的后果是,学生不仅基础不扎实,创新能力也低。还有一个后果,就是盲目崇拜“大牛”,觉得他们高不可攀。如果能和“大牛”合个影就好了,说不定大家觉得自己也是“一流”,能吹几个月。结果就是成为“大牛”的可能无限降低。
大量研究生到毕业的时候,仍然没有基本的文献阅读能力、没有快速口算能力、没有分析数据能力、没有设计完整合理实验的能力、没有基本的写作能力。很多导师抱怨研究生提不出问题、没有主动提出并设计课题的动力,其实根本原因是基础差。
当然原因很多,高中及以前的教育消耗了大量精力、激情,上学期间无节制的电子游戏等。但是,借口找了再多,也无法掩盖大学生群体中的精英水平不够高的现实。
因此,有必要改变大学教育方式。
那么研究生教育有可能改变这个现状吗?
有可能,但是很难。实践表明,长久的习惯很难改变。在研究生课堂上花了大量精力,刺激学生思考,回应者寥寥,效果很差。原因很简单,近20年形成的僵化思维方式不是几堂课能改变的,也许需要从幼儿园开始改变,不再鼓励依葫芦画瓢、低效率的“面子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