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与文章,项目,评价,是捆绑在一起的利益综合体。评价科研,看得见摸的着的就是文章。而发文章只有做科研。做科研需要经费,所以必须有项目。有了文章项目,出了成果才有可能获得好评,才能提职晋级。
文章,项目是每一位等待晋级者的投名状,只是在数量和分数上靓丽程度不同而已。
科研氛围不仅对年轻人的成长格外重要,同样对所有老师们格外重要。publish or perish,非升即走的竞争机制使得年轻人从入职起就倍感生存压力。同样,业绩考核除了临近退休的老师外,哪个老师不怕高职低聘?这也是脸面问题。
十年磨一剑的求知,耐得住寂寞的钻研,只适用于功成名就者。因为没有了后顾之忧,方才跳出圈子,无欲则刚,气定神闲,心无旁骛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此说来,让大学老师不把科研(文章项目)放在首位,就过不了评价关。教学是软的,科研是硬的。每到年底,全员动员申请国基是道风景;年终业绩奖励那些发文章多的,因子高的,评优排座次。提职晋级不唯文章,项目,那么唯什么?评价指标就是指挥棒。
破四唯难,是缺乏具体可行措施或落实不到位。不要浮躁,不要急功近利,要耐得住寂寞,要安下心做科研,营造一个正常科研氛围谈何容易?年轻人在未取得教授之前,即便有科学献身精神,恐怕也得先解决生存问题。而提升后站稳脚跟,方可十年磨一剑,而不在乎文章数量。若仍每年几十篇的发文章,且多为挂名文章,很难说他是为了科学。若文章数量少了,而质量高了,每篇都是学术精品,才是真正在做科研。
科研氛围,不是看老师们忙活什么,而是为什么而忙。
重建一个能区分实干家和投机者的评价体系才是营造良好高校氛围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