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大学的声望是大师级老师数量和毕业学生质量的口碑。因此教学才是立校之本。
现行的评价体系,其导向是重科研,轻教学。按此逻辑,科研应该比教学难。
可实际不然,正好相反。教学难于科研。否则,为什么年轻老师和提了教授的很少有愿意主动上本科课的?知难而退也。大学教授就是发文章,搞项目。这些对于打开局面融入圈子后的教授,并非难事。
科研可以量化,如项目(层次),文章(数量,因子),奖项(级别)等,什么都可以换算为数字,唯独良心不能。教学除了工作量外,基本上是良心活。备课,批作业,写教材,课后辅导是不计工作量的,也是难以量化的。能量化的都是标志性成果。不能量化的当然费力不讨好。
科研是晋级升职硬指标。不仅比数量,还要比质量;教学是软指标。别看叫得响,只要完成工作量和让学生期末打个高分即可。教学质量相互之间不如科研好比较。
科研集中时间精力,短平快就能见效。教学需要长时间摸索积累,方显效果。精品课不是一日建成,编教材费时费力,口碑需要时间。教研室早已取消了。课题组讨论的是科研,没有讨论教学的。
科研不问层次,水平高低都能出文章。教学却不是谁都能胜任的。一靠能力(口才,表演),二靠水平(学问,功底)。不信你让某发表牛文的教授与讲师pk教学,没有几个敢上擂台的。可见教学的本事看个人,是见真招的实打实,硬碰硬。科研的水平看文章数和档次(只看作者,不看贡献和内容),弄虚作假只要不暴露,啥也不受影响。鱼目混珠,蒙混过关,难辨真伪。
老师们之所以重科研,轻教学。不是老师们的错。不是老师不愿上课,实在是因为上课投入过多影响升级和生存。而一些“识时务”者,不惜任何手段“做”科研,先行一步上位,尝到了甜头就更不想教学了。建议大学取消研究员。因为研究员可以不上课,少上课,提后再转教授也不迟。大学教授必须是教学科研两条腿,缺一不可。
现在上课基本是年轻老师和副教授以下老师的事。有些教授从未上过一轮完整的本科课,却是学校政策的制定者和决策人。他们眼中的人才,能出标志性成果的远比教学有显示度,评价体系导向使然。随着50后老师的退休,年轻老师再也找不到传帮带的老教师了,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教学质量也无从谈起。这就是每天忙的团团转,科研上不去,教学也搞不好的原因。浮躁,急功近利之风盛行,对于造假已经麻木了。适者生存的法则已在人们心里默认。
是评价体系出了问题。是评价体系导致老师的价值观出了偏差。唯字当头,一切改革无从谈起。办大学的宗旨是什么?领导们要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