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科学家有多少摇篮?

        在一则题为《懒得考清华北大?16岁女生考上中国版“麻省理工”》的微信公众号文章后面,我曾经这样留言(个别笔误已经更正):

      各有所好吧,不必因此贬低北大清华。上少年班,的确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实际上,未满十八岁进大学,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极其普通的现象。少年班不过是突出了未成年这一点而已)。捷径,未必都是最佳路线。推崇自学、自信也没有错,因此而贬低读高三的必要性,导向偏颇了。

      中国版“麻省理工”,也是暗含着一种“自卑心理”的,中国“最好”的大学,不过相当于一个“克隆版”的美国学院?中国科技大学的学术地位就那么低吗? 还有,“科学家”的摇篮一说,把这个大学的培养对象及其前程一下子“缩水”了若干倍。即使是麻省理工,也不仅是科学家的摇篮吧?何况已经成为综合性大学的中国科技大学。实际上,许多科技大学、理工大学,都已经成为综合性的大学,不仅是科学家、工程师的摇篮,也是经济学家、管理人员(学家)、各级官员(政治家)的摇篮。仅仅依靠大学四年的所学专业,来预测学生的人生走向,不是那么准确。能坚持本科专业一生不变的人,在各自的同班同学中所占比例未必最高(毕业三十多的,感受更深)。那这个专业算什么摇篮呢?

       刘慈欣是那个摇篮毕业的呢?曹文轩是哪个摇篮毕业的呢?一个是工科,一个是文科,也是可以殊途同归于(科幻或者儿童)文学的。

       还有“懒得考”,实际上也是有畏惧心理的。(学霸,也未必都是以考试为乐趣吧?至少,不会永远是的)畏惧失败,万一考砸了呢?16岁可以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的,17岁未必可以考入清华北大。如果真的是学霸(笔者不欣赏这个词儿),何惧17岁再凭实力考一次北大、清华呢?这样的例子是有的:第一次上了北大,专业不满意,退学,再次考上北大满意的专业。面向(高中毕业学力,含优秀高二学生)的少年班招生,高二学生有年龄上的优势。不过,就“非智力因素”的磨练而言,少年班是有其天然劣势的。十年寒窗与九年寒窗的历练价值,也是有差异的。尤其是在心理磨练上。(多磨练一年,就增加一年的变数与难度)笔者认识的若干个同龄人中,进入中专、本科、研究生的不同年龄,可以折射出在他们的(技术、科学)成长中极大差异。进大学早的同龄人,未必比晚的整体有优势。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十分明显。

      畏惧失败和过早成功,都可以是人生路上的绊脚石。

      初、高中学生,提前进入大学低年级的课程学习,这样的早慧利弊同存。利是,提早进入了“高级”思维阶段的训练;弊是,“初级思维”训练的萎缩。初级思维的训练,未必皆不可取。以数学中的线性代数为例,以求解二元一次方程为例,行列式的引入不仅提高了求解的效率,也保证了解的准确性;三元一次方程的求解中,三阶行列式的使用,更大地提高了求解效率与准确性。但是,不能不看到,不用行列式求解二元、三元方程,相关的思路、方法与计算的训练是无从谈起的,相应的益处也无法获得。再比如,珠算的效率和准确性无法与计算器相比。而在计算口诀、拨动算盘子的指法训练上,在计算器上显然无法进行。心灵与手巧,有时是合一的。好比貌似简单重复的编织,有些高手并不懂高深的数理知识,却可以得心应手、花样百出;眼高手低的,大有人在,其中也不乏懂得高等数学和力学知识的人。

       那些由于“非智力因素”先天不足,在大学毕业若干后并没有取得人们预期中的科学成果的,并不鲜见。这样的警钟,敲一敲,是必要的。

      条条宽敞的大路通罗马;条条蜿蜒曲折的小路,可以通向科学家,尽管难易程度大相径庭。科技大学、理工大学、工程大学、工业大学,等等都可能是进入科学家摇篮的不错选择。问题的关键在于专科、本科毕业后的努力、硕士毕业后的努力、博士毕业后的努力,还有进入科研一线后的努力与坚持,只要在任何一个阶段松懈了、改弦更张了,都可能是爬出了“科学家的摇篮”,走进了诗人的行列、商人的行列、经理的行列,甚至城管、警察的行列。20到25岁大学毕业,如果按60岁退休计算,大学毕业后的35到40年时光里,“改行”的机遇是很多的。专业上的“从一而终”,具体到每一个人来讲,未必都是上策。有的人从一而终是可取的,有的人就可能是可悲的。这和众多因素有关,不仅是专业的问题,不仅是这个人自身的问题,还有多种主观和客观的因素起作用。

      科学家的摇篮,有许多;通往科学家的道路有许多。最初的专业选择,未必是最终的选择。早慧的人,未必在同龄人中永远是最出色的。晚熟的人,(科技)成果也可以硕大而且甘甜。对于学霸的过高预期、对于学渣的过低评价,都有偏颇和误导的方面。(学霸、学渣,都不是好词。)一个人有这一方面的优长,可能就有另一方面的短板。一个在这一方面一窍不通的人,在另一方面可能会十分灵光。

      科学家应该是青少年们的“心灵高地”。好比攀登者抵达顶峰一样,道路有千万条(每一条,有每一条上升的规则)。有荆棘遍布的,有直截了当的,有盘桓而上的,有坐缆车上去的,也可以有空降的(虽然不多)。每一种路径与方法,都有其优劣。“甘蔗没有两头甜”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只要心底有愿望,只要付出了应有的努力,即使没有进入被媒体、被学界、被师友们“封”的科学家摇篮里的学子们,也没有必要自卑、自暴、自弃;已经进入的,更不必沾沾自喜,以为进了摇篮就是进了保险箱,就放弃了努力,就有了松一口气、两口气的想法,那样的话,结果可能会非常可悲。

      一位家长苦恼地诉说:儿子本来是某大学医学院八年制的直博生,因为入学后过多地沉迷于计算机游戏、和辅导员的关系处得非常不融洽,结果已经是由直博降格为......了,前程未卜。“摇篮不等于保险箱”,这可是一个令人惋惜的个案呀!

(2020-08-23,籍利平,有感而发,写于北京市海淀区。)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科学家有多少摇篮?  摇篮  摇篮词条  科学家  科学家词条  多少  多少词条  
观点

 张海霞:你的斗争精神从哪里来?

最近遇到一些事,本来也不是啥大事,可是解决的方式和方法却是十分不合理,我非常生气,简直成了那个打官司的秋菊,每天都在那里叽里呱啦地上访,有人就问我:张海霞,你怎...(展开)

观点

 别了,“原创论”

     任何一篇科学论文都应该有原创性的内容,否则就不是科学论文了。所以,“原创论”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一篇论文中的原创性内容是...(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