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1940年3月3日清晨,香港,蔡元培忽然口吐鲜血倒地,两天后,阖然长逝。这位现代北大的缔造者,中国现代教育理念和精神的缔造者,未留任何财产,仅有两句遗言:“科学救国,美育救国。”81年后的今天,再谈元培精神,是为了这不能忘却的纪念。
燕园里有一个雕像前面永远有花,这就是未名湖南岸附近的蔡元培先生的雕像,静谧的角落里,温文尔雅的蔡先生目光如炬、仰望长天,每次路过这里,在雕像前默默站立几分钟,仿佛都能感受到他那隔空传来的神秘气质:读书人的傲气、校长的大气还有中国人的浩然正气!
蔡先生之于北大,蔡先生之于中国现代教育,真的是开天辟地、震古烁今的人物,挑几条重要的给大家看看,大家就知道蔡先生对中国教育的重大贡献和产生的深远影响了:1912年1月4日,民国元年,蔡元培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他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并主持制定了第一个《大学令》和《中学令》,强调要把中学和大学建造成健全国民的学校,主张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废止旧学、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确立了中国民主教育体制。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聘请《新青年》主编陈独秀为文科学长,聘请李大钊、胡适、钱玄同等“新派”人物来北大任教,采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实行“教授治校”的制度,提倡民主,开“学术”与“自由”之风,在五四运动中蔡先生支持进步学生并与学生共进退,奠定了北大的思想基石。1918年,他更是明确地定义了大学的责任和品格: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
一百年后,这段话听起来依然是金石之声、振聋发聩,成为大学的改革和发展的指路明灯。2001年北大设立元培实验班,推动“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本科教育改革计划,探索综合性大学一流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2007年元培学院正式成立,已经成为北大教学改革成果的标志之一。元培模式也成了当代教育改革中的一个经典范式。
在北大时间越长受元培思想的影响就越深,对蔡先生也就越加敬仰,因此很想去蔡先生的家乡绍兴看看,这是一片怎样神奇的土地?为什么能够培养出蔡先生、鲁迅先生、秋瑾女侠这样的人中龙凤?机缘巧合,几年前我受邀去绍兴中学做创新教育的讲座,就这样我终于来到了绍兴,走进了绍兴一中,这个和北大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的百年名校,蔡先生是该校的第一任校长,鲁迅曾经在此教书,北大另一位校长蒋梦麟是该校的第一届毕业生,看着校史馆里的一切真的是充满了亲切如回家一般的感情。
那一天在绍兴一中的演讲就成为了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场讲座,站在讲台上想着这是蔡先生和鲁迅先生讲过课的地方,人就格外地兴奋,那天我讲的是关于创新的故事,从获得诺贝尔奖的技术发明开始,到八个热血青年不顾一切地投身创业,最后影响身边人一起纷纷创业,造就了今天闻名世界的创新之地--硅谷,故事性很强,孩子们都听得十分入迷,后面的提问环节也十分热闹,我们交流地非常开心,这时候,有一个同学站起来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老师,现在我们说的创新大多数都是外国人的例子,他们确实做得很好,这跟这几百年来他们的文化传播有很大的关系。现在咱们国家正在大力投入科技创新,我们相信一定能做得更好,以后让全世界流行用汉语讲中国人的故事!
我一时间有点发懵:真的吗?这是真的吗?同学,最后一句,你能否再重复一遍?他再次坚定地站起来,语气十分笃定地说:
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做得更好,让全世界流行用汉语讲中国人的故事!
亲爱的同学,这是我在中学做讲座以来听到的最好的观点!为你鼓掌!此时礼堂里响起无比热烈的掌声!我强忍住自己的泪水,因为他让我想起了前不久在另外一所中学的讲座上一位同学的提问:老师,我听人说:中国人不创新,跟我们的文字有关系,汉语太复杂了,不利于创新。要想创新就必须要学英语,因为英语更有利于创新。
我说:
同学,这话是谁跟你说的?中国的文字存在几千年了,我们的祖先在人类文明历史上做出过多少创新的贡献?创新跟汉字是否复杂没有直接关系,跟我们今天没有做好有关系。把创新做不好赖到文字上的观点很不可取。这话谁跟你说的?那位同学支吾了半天:我妈。再追问:原来他的妈妈是位中学教师!真的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同样是中学生,同样都在努力地学习,希望成为未来的栋梁之材,一个被灌输“汉语太复杂抑制创新”,一个则提出“我要做好创新,有一天让全世界流行用汉语讲中国人的故事!”
我想这就蔡元培先生执教过的地方跟其他地方的最大差别!
绍兴的老师和学生在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从未想过逃避,他们选择用实际行动去勇敢担当!100年前,读着旧诗文长大的蔡先生会接受西学提出“民主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来拯救中国的教育;正在东洋学医的鲁迅先生会在民族危亡之时弃医从文、用他手中的笔去唤醒大众!100年后的今天,在全新的时代里,绍兴的孩子,依然是秉承着勇敢担当的精神,立志要做时代变革的践行者和弄潮儿!真好!那天从绍兴回来,我的信心大增,每每遇到困难就会用这位绍兴同学的话给自己打气加油。致敬蔡先生,致敬元培精神,期待有一天让全世界流行用汉语讲中国人的故事!相信,Yes,We CAN!
在蔡元培先生墓前的顿悟
2018年6月25日
张海霞
【按语】蔡先生,这位为中国近代教育做出了卓越贡献的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在日本进中国之后的兵荒马乱中背井离乡,晚景甚至凄凉,1940年3月5日病逝于香港,葬在香港很偏远的仔山巅的华人公墓。我也是偶然从香港朋友那里才知道这个悲伤的故事,于2018年120校庆之后趁在香港出差之际,特地到蔡先生墓前祭拜以示敬意。
昨天iCAN国际赛圆满结束,今天接着开APCOT国际会议,趁着下午有半天的闲暇,我到远在港岛另外一端的香港仔华人永远坟场去拜祭蔡元培先生!这是很早就暗暗许下的心愿:在学校的时候每次跑步经过蔡先生的雕像就会想起蔡先生晚年流落香港,1940年在港岛去世,那时候时局混乱,直接葬在了港岛的某个公墓。之前每次来香港都没有时间前去拜祭,这次正好有半天时间,必须要去,因为今年不仅是北大120年校庆,更是蔡先生的150周年诞辰!北大香港校友会的刘祖繁先生给了我十分详细的路线和提示:坐港岛线到终点站“坚尼城”下,A口出来坐58路小巴到终点站“香港仔中心”,然后找“香港仔华人永远坟场”。我坐上小巴,刷了八达通,打开百度地图,辗转几十公里,到了港岛的另外一边,香港仔中心,从田湾那边的大牌坊爬山而上,转过几个弯,终于看到了山坡上密密麻麻的的墓碑,询问门口的看门人:蔡先生的墓地在“5段24台”,往前走左转,上两层就是,就这样我终于在天黑之前找到了。
这是一个非常大型的公墓,蔡先生的墓碑是墨绿色的青石,上面刻着“蔡孑民先生之墓”还有一段长长的碑文,是香港北大校友会设立的。静谧的墓园里只有我一个人,放下书包,擦去满头大汗,调整呼吸,对着先生的墓碑鞠躬:蔡先生,我带着iCAN来看您啦!100年前您在北大倡导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依然在继续,iCAN从北大出发,过去十年奔跑在创新的路上,推崇学生的原始创新,与世界各国的老师和学生互相交流和激励启发,已经逐渐影响到了世界的五大洲,在广大青年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们一定会继续努力的,用教育去影响更多人,让iCAN创新的火种传遍全世界!此时天空又下起雨,起身准备告别,环顾四周:背后青山郁郁葱葱,前方香江浩浩荡荡,头顶乌云轰轰隆隆,远处明月悄然升空,忽然觉得头脑无比清醒,原来蔡先生这魂归之处正昭示着我们每个教育者的使命:
在学术上要有背后青山一样厚重的学识;
在为人上要有眼前香江一样辽阔的胸怀;
在工作中要能够顶得住当下的暴风骤雨;
在思想上要乐观地仰望远处的晴空万里。
想到这里,心中顿时豁然开朗,谢谢蔡先生,我们永远的校长,感谢您在这微雨中让我顿悟一个教育者的使命!相信:Yes,iC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