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陆续揭开了面纱,不出所料,欧美科学家在科技领域继续独领风骚,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不断拓展人类的想象力和认知边界,不断为人类创造福祉,理应受到人们的追捧和尊重。他们从一开始做事情,完全是抱着一颗好奇心和兴趣来的,最终花费几十年的时间把一件事情弄明白,他们中的许多科学家能把手头上的事情当成终身的事业去做,值得所有科研工作者敬畏、学习和反思。
从大环境来看,欧美科学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和小环境为他们才华的发挥提供了“温床”,不急不躁的大环境再加上他们个人的好奇心驱使,必然造就一个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现象,尤其值得中国决策层和学者们去深思,去反思的是我们的社会大环境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了,这个问题不回答不解决,我们所有创新口号永远只会停留在原始级的口号层面。大环境不改变,不改革,指望科学家个人去创造一个小环境去突破原创,是一个不切实际的且过于天真的想法。实际上,只有整个社会平静下来了,各种计划、奖项、帽子应取消的一律取消,人们浮躁的心态才能回归平静,才会去思考一些最原始最深刻的问题。中国不乏基础好、好奇心盛、动手能力强且有奇思妙想的奇才,然而这么多年下来,这些人慢慢就混迹于江湖,消失于茫茫人海销声匿迹了,这不能不令人扼腕和深刻反省。
不幸的是,如今的教育完全忽视了人与人之间异常美妙的多样性与细微差别,而正是这些多样性性与细微差别,让人们在智力、想象力和天赋方面各不相同,从而产生出多姿多彩的世界和生活,也不断拓展人们的认知边界,我们的教育本质上解决了公平问题,但是最遗憾的是抹杀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从而人的个性遭到否定和打压,也就杀死了原创的活力和动机。
我们的教育体制之所以是“墙外人赞美墙内人诟病”,原因是我们的教育只解决了教育公平性问题,但是教育创造性问题却日益突出。无论如何,当前的大环境和当前的教育体系,是产生不出创新人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