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在手 课堂“兼顾别样”出现新情况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9年5月22日发布(第21669篇)
20年前本科教学巡视报告中提出的《课堂上学生“兼顾别样”状况有增无减》,在任人手机在手的状况下出现寥寥新情况,有时课堂上常有手机声响,不知各校有何高招?
*******************
--1998-1999年第二学期本科教学巡视报告之十四
黄安年 1999年6月18日
教务处 并请转 谢维和副校长:
这份报告,专谈这一学年我在教学巡视中听文科历史、教育、哲学、经济四系本科教学课程中,感到比较普遍存在的“三风”之一,即课堂上有些学生“兼顾别样”之风。或者说是“后几排”现象,因为这种在上课时“兼顾别样”的学生大多数发生在坐在“后几排”的学生中,似乎坐在后排不易被老师“发现”。“兼顾别样”说的是学生在上课时不专心,“开小差”、“干私活”,表面上,教室里学生一片安静,只听到教师的讲课声,实际上,有些学生在“一心两用”。课桌上放着两个本子,两本书算是比较“安分”的,大胆些的学生干脆没有带笔记本,也不带教材,在“光天化日之下”干起“兼顾别样”来。他们中有为“过四级”或“考托福”忙碌外语的、有带耳机听广播或听磁带的、有看报章杂志的、有抄写作业和稿件的、有给亲朋好友写信的、还有长时间窃窃私欲私语的,无不有之。至于极个别的在上课时谈情说爱,做出亲昵之举的也偶尔发现。这些现象在学生中似乎已经习以为常,公开化,并无人出来说句“评论话”,甚至也少有人对次报以异样的眼神。而且这种情况已有从高年级迅速向低年级蔓延趋势,在我听课的1998年级和1997年级中,这种情况也不例外。(如有兴趣,不妨从我提交的80份听课记录中,看看这种情况的几率)在“兼顾别样”中,最为普遍的是门门课程有“外语”的现象。尽管表面上看,这些同学对外语得抓得紧之又紧,以至不惜牺牲课堂上课的学习机会,但是这样学习外语的实际效果究竟怎样,很难说得清楚,恐怕多半是事倍功半,两败俱伤。建议外语老师们有时间不妨专业的角度评论这种学习的效果。也建议心理学教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评论,这样一来的“注意分配”实际效果如何?
大多数教师对此往往是视而不见,听之任之,我上我的课,你干你的事,最后以考试成绩论水平。我听课时,几乎没有发现有一位教师在课堂上提醒学生避免和防止出现这种现象的,好象有点不屑为之一顾的劲头。有的教师认为“说了也白说,不如不去说”,“学生学习靠自觉,我讲我的课,听不听由你”。当然教师讲课受学生欢迎的,情况好一些,但讲的再好的教师,还是不能杜绝这种现象在课堂上的出现。
从深层次来考虑,这种现象提出了一些值得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例如:
第一、如何怎样围绕教好课,学好课,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习质量,做好老师和同学的思想工作,我们的思想工作在这个领域里,是否太一般化了。
第二、教师是否应当很好研究如何切实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三、学生也需要算一下“兼学别样”的效益帐,再来思考一下如何把振兴中华和发奋学习,上好每一堂课结合起来。
第四、校系主管部门应该考虑我们的组织工作是否应当更加细致些,把这样的问题也列入议事日程上来,集中研究解决这个问题上的经验和教训。
北京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巡视员 黄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