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开班会,竞选班委,前后有十多位同学上台发表竞选演讲,几乎所有人都言之有物,一般能对自己中意的职位发表出具体见解的,一般得票率都很高,这说明两个问题,一个是竞选人有备而来,另一方面也说明投票人也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会末,我照例谈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基本是把我对他们的赏识化为爱慕,然后用充满无穷动力的言语传递给他们,效果还不错,当晚就有一个学生给我留言:“其实听了老师的话我想说虽然我可能不是最优秀的,但我要做那个最努力的!”对于这样的学生,我其实深感欣慰,因为孺子可教也!
从教十年有余,我慢慢开始对老师这个职业多了一些理解,也多了一些敬畏。
韩愈《师说》有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句话虽然很早就学习过,但真正要践行,却并非易事。
现在上课,我觉得最突出的问题是,教材内容多,课时少,比如《工程地质Ⅰ》,一本书要40个课时讲完,还有6个实验课时,每次都有力不从心之感。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课程的重点内容,我觉得一直都是我思考的问题。这些年来,我一直坚持“四有”原则教学理念,即“有知识、有方法、有生活、有境界”。
第一、有知识
教学中,老师的职责其实是能在纷繁复杂的知识体系中,勾勒出最主要的框架,比如《工程地质》这门课,主要有三条线索,一是工程地质条件这条线,整个教材的前五章,也是工程地质条件的主要内容:岩矿、构造、地下水、岩性、不良地质现象;
二是内动力地质作用,即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构造运动和地震,这和我们课程中岩浆岩、变质岩、地质构造和地震各章相对应。
三是外动力地质作用,一般指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的营力有很多,主要有:水、风、冰川、重力、湖海等。外动力地质作用和本课程中沉积岩、水的地质作用、风化作用、不良地质现象等章节相对应。
地球的地貌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动力地质作用提供了毛胚,外动力地质作用负责雕琢;
地质作用和工程地质条件,是因和果的关系;地质作用是因,工程地质条件是果。
地质作用是产生各种地质现象的内在机制,即成因;是解释、推演各种地质现象的起点。
所谓“有知识”,就是课程的知识点的构建是要紧密围绕这三条主线,对于学生而言,“少则得,多则惑”,知识的堆砌并不会有好的效果,而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才能让学生收获更多。
第二、有方法
教学中,要用地层新老关系帮助同学进行褶皱和断层的分类;用搬运距离与分选性和磨圆度的关系去分析残积层、坡积层、洪积层和冲积层等各种地层的特点;
用塑性指数来说明黄土和膨胀土的本质区别,黄土的塑性指数一般在10~12之间,其粒度成分主要以粉粒为主,粉粒约占60~70%,其次是砂粒和粘粒。膨胀土的塑性指数一般在18~23,粒度成分主要以粘粒为主,含量占35 ~ 50%以上,粉粒次之,砂粒更少。
用诗词和歌谣帮助同学记忆,并在课堂中不断的重复。比如:矿物摩氏硬度的歌谣:“滑石方,萤磷长,石英黄玉刚金刚。”同学念的时候,纷纷表示比较烧脑!可以变成神曲级的歌谣。
第三、有生活
在讲课间隙,我会分享一些旅行经历,并把自己随手拍摄的一些相片放给同学看,因为是亲身经历,所以讲解更亲切和深刻。
更多的是把工地的一些安全常识、教训融入一些轶闻中和同学分享,其实很多教训很深刻,同学的心性需要慢慢磨练,读书时可以在笑声中回味血泪,真的到了社会后,就需要“Strong Heart”了。
第四、有境界
教育的核心是人的教育,大学教育的核心是树人,是帮助学生通过大学教育实现其个体的自我实现。
每个学生自我实现的过程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一个人的奋斗包含三个阶段,分别是:勤奋阶段、选择大于勤奋阶段和放弃大于选择阶段;
大学阶段是介于第一和第二阶段之间,勤奋很重要,但选择对命运的影响更深远。
选择什么?
方向!而且是自己准备要为之奋斗一生的方向!
我每次上课时,都会强调这个,我们在大学阶段,一定要找到自己的所爱!不仅仅是生活中的所爱,更重要的是事业上的所爱!
假设四年的时间,我们还不能明确自己究竟喜欢什么?适合什么?那么在面对考研、工作、直博等等选择时,我们往往会做不出最优决策,这样难免会为未来埋下隐患。
方向如何选择?
我觉得个体发展最好的方向应该是顺势而为,借助行业、国家的发展之势去实现自我价值。
所以“有境界”的核心是让学生从自我关注到关注行业、国家的发展,学会基于这些发展趋势做出判断、选择和决策。
人生无外乎就是寻道和践道的两个阶段,尽快找寻到适合个体发展的成功之道是学习阶段的首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