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人手一本讲义,三五个学生列席而坐,听老师高谈阔论,席间不时向老师发问,完成基本概念的学习(包括是怎么发现的,怎么演变的,现在的定论是什么),随后四散而去。最难的不是逻辑推理,而是抽象概念是如何从具体事件中得到的。
打个不妥当的比方,学习的过程是理解一棵树的生长,从树干到树枝。现实是一棵巨大的树,每个人是出生在树枝末梢的猴子。树在长大,猴子在往树干跑。
医学学习是靠死记硬背吗?一部分是的,一部分不是的。只有最基础的知识是不一定好理解的,但是最基础的知识用得最频繁,因此用着用着也就不容易遗忘了,所以何来死记硬背之说,只怕是暂时为了应付考试而又准备不足吧。
很多病都分急性、亚急性、慢性,有的急性的定义是几小时内,有的是几天内,分类标准为何不同?
肿瘤总讲分期分型,如果那些数字标准如何被确定,不需要我们掌握,为何总要考?如果需要,为何不解释这些分类标准的依据?
病因的分类,两三个还好,四五个,六七个,ppt念起来不累吗?病因的分类依据是什么,或者说这样分类有什么现实意义?如果没有现实意义,这些分类只是一些逻辑游戏吧。
某个部位体查的内容动则十余项,何不先分大类再分小类,否则体查的那一瞬间能想得如此周全吗?
这些问题,有的可以靠学生自己解决,有的需要借助老师的临床经验来理解。
一天八节外科学理论课,终于在第七八节课,也就是写下这些文字之后,遇到了一个好老师。
医学教育问题不少,但是我不能急着指出来,应该先通过实践实现我的基本目标,才好更具体地谈。
高考在即,医学劝退。建议有志向的学生选择历史学、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这些一级学科中偏应用偏近现代的二级学科,在本科通过学习基本概念和应用基本概念,熟悉理解基本概念和提出基本概念的过程,如果能基本掌握基本概念更好。此后,便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只要目标明确,定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