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教育部强化重大主题教育整体设计,教育部教材局有关负责人提出:各主题教育在学科安排上,要全科覆盖、各有侧重,避免交叉重复;在学段安排上,要有序递进、螺旋上升,不单独设课。
这一措施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但是,将“党的领导”“国防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等12个学科融入德智体美劳课程,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可能会加重教师负担。不同学科的教师学养不同,在融合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教学内容交叉重复现象。另外,上述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等问题也需进一步明确。
教育部制定的相关指导性文件已经考虑到“进什么、进多少、如何进”的问题,包括重要意义、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题内容、载体形式、学段要求、学科安排、组织实施等八个部分,但这毕竟是指导性文件,还需地方教育部门进一步细化、落实。
各地教育部门可以先选取一所学校进行试点,聘请相关专业人员听课指导,并根据发现的问题对各科教师进行针对性培训。同时,学校各年级学科组要发挥团队协作精神,碰撞观点。
强化重大主题教育虽紧迫,但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各地教育部门加强顶层设计,并适时推出示范课,给教师逐步适应的缓冲期。
近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印发《北京市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指导纲要》,这是全国省级教育部门第一份关于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的文件,与教育部重大主题教育内容不单独设课的要求一致,即德育的主体、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等横向一体化,将德育贯穿于德智体美劳五项课程体系,成为“大德育”。这一做法值得借鉴。
要保证重大主题教育内容进课堂的效果,还需要家庭、社会的支持。家长是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要坚持社会主流价值观,以身作则。除此之外,社会上的单位、个人也要时刻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基层社区更要把社区工作和青少年价值观的培养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