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读《中藏经》

看到《中藏经》,典型的天人相应观念。看来,那个时代的人们,就像我们今天信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一样,信奉“天人相应”是万古不变的教条。《中藏经﹒人法于天地论第一》说:

人者,上禀天,下委地;阳以辅之,阴以佐之;天地顺则人气泰,天地逆则人气否。是以天地有四时五行,寒暄动静。其变也,喜为雨,怒为风,结为霜,张为虹,此天地之常也。

人有四肢五脏,呼吸寤寐,精气流散,行为荣张,为气发为声,此人之常也。阳施于形,阴慎于精,天地之同也。失其守,则蒸而热发,否而寒生,结作瘿瘤,陷作痈疽,盛而为喘,减而为枯,彰于面部,见于形体,天地通塞,一如此矣!

人者,上禀天,下委地;阳以辅之,阴以佐之;天地顺则人气泰,天地逆则人气否。是以天地有四时五行,寒暄动静。其变也,喜为雨,怒为风,结为霜,张为虹,此天地之常也。

人有四肢五脏,呼吸寤寐,精气流散,行为荣张,为气发为声,此人之常也。阳施于形,阴慎于精,天地之同也。失其守,则蒸而热发,否而寒生,结作瘿瘤,陷作痈疽,盛而为喘,减而为枯,彰于面部,见于形体,天地通塞,一如此矣!

故五纬盈亏,星辰差忒,日月交蚀,彗孛飞走,乃天地之灾怪也。寒暄不时,则天地之蒸否也;土起石立,则天地之痈疽也;暴风疾雨,则天地之喘乏也;江河竭耗,则天地之枯焦也。

鉴者决之以药,济之以针,化之以道,佐之以事。故形体有可救之病,天地有可去之灾,人之危厄死生,禀于天地阴之病也,来亦缓,而去亦缓。阳之病也,来亦速,而去亦速。阳生于热,热而舒缓;阴生于寒,寒则拳急。寒邪中于下,热邪中于上,饮食之邪中于中。人之动止,本乎天地。知人者有验于天,知天者必有验于人。天合于人,人法于天。见天地逆从,则知人衰盛。人有百病,病有百候,候有百变,皆天地阴阳逆从而生。苟能穷究乎此,如其神耳!

今天,也许我们读这一段文字,总有点说不出的不对劲。但我们的上几辈人,他们却司空见惯地信奉这些,似乎天经地义一般。因此,他们认为学好中医的根本就是:回到这种“自然观”的信奉之中,否则不能登堂入室,心领神会。但是,回得去吗?是个别人回去还是医生和病人全部都回去?显然是不可能的,下一代人只会渐行渐远渐无书......

其实,《中藏经》又名《华氏中藏经》,传说为华佗所作,有名邓处中者尝为该书作序,言此书系从华氏寝室遗藏中获得,然语多怪诞,颇不足信,且《隋书》及新旧《唐书》均未著录,疑为六朝人所作,特假托华佗之名而已。成书年代尚无定论。

本书医论部分中对脏腑辨证的论述对后世易水学派有较大影响。书分3卷(《宋书·艺文志》作“一卷”。另有“二卷”本或“八卷”本,内容相同)。从内容分析,《中藏经》可能成书于北宋。该书载述之地黄煎丸,内有山药(旧名薯蓣,为避英宗名讳而改此名),故知此书当成书于英宗后(1064年以后)。而《中藏经》的书名首见于《宋志》。但清代孙星衍认为:“此书文义古奥,似是六朝人所撰。”亦有人主张,医论与附方部分成书于不同年代。

全书前半部属基础理论范畴,后半部为临床证治内容(以内科杂病为主)。医论部分共49篇,联系脏腑生成和病理以分析证候和脉象,并论各个脏腑的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所述病证包括阴厥、劳伤、中风偏枯、脚弱、水肿、痹证、痞证、瘕积聚等内容。兼论外科常见的疔疮、痈疽等病,书中对一度盛行之“服饵”有较为中肯之评析。临床部分则介绍各科治疗方药及主治病证。所列诸方大多配伍严密,服法交代清楚。不少方剂类似经方,方论亦有精义,为后世临床家所珍视。此书有多种刊本,现存最早为明《医统正脉》本,另有明清多种刊本及日刻本、现代排印本等。

附:序

华氏中藏经。见郑樵通志艺文略。为一卷。陈振孙书录解题。同云汉谯郡华陀元化撰。宋史艺文志。华氏作黄盖误。

今世传本有八卷。吴勉学刊在古今医统中。余以乾隆丁未年入翰林。在都。见赵文敏手写本。卷上。自第十篇性忌则脉急以下起。至第二十九篇为一卷。卷下。自万应丸药方至末为一卷。失其中卷。审是真迹。后归张太史锦芳。其弟录稿赠余。又以嘉庆戊辰年。乞假南归。在吴门见周氏所藏元人写本。亦称赵书。具有上中下三卷。而缺论诊杂病必死候第四十八。及察声色形证决死法第四十九。两篇。合前后二本。校勘明本。每篇脱落舛误。凡有数百字。其方药名件次序分量。俱经后人改易。或有删去其方者。今以赵写两本为定。此书文义古奥。似是六朝人所撰。非后世所能假托。考隋书经籍志。有华佗观形察色。并三部脉经一卷。疑即是中卷。论诊杂病必死候以下二篇。故不在赵写本中。未敢定之。

郑处中之名不见书传。陈振孙亦云自言为华先生外孙。称此书因梦得于石函。莫可考也。序末称甲寅秋九月序。古人亦无以干支纪岁。不着岁字者。疑其序伪作。至一卷三卷八卷分合之异。则后人所改。赵写本。旁注有高宗孝宗庙讳。又称有库本。陆本异同。是根据宋本手录。元代不避宋讳。而不更其字。可见古人审慎阙疑之意。此书四库书既未录存。又两见赵写善本。急宜刊刻以公同好。卷下万应丸等。皆以丸散治疾。而无汤药古人配合药物分量。案五脏五味。配以五行生成之数。今俗医任意增减。不识君臣佐使。是以古人有不服药为中医之叹。要知外科丸散。率用古方分量。故其效过于内科。此即古方不可增减之明证。余所得宋本医学书甚多。皆足证明人改乱古书之谬。惜无深通医理者。与共证之。

嘉庆十三年太岁戊辰十月四日。孙星衍撰序于安德使署之平津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读《中藏经》  藏经  藏经词条  读《中藏经》词条  
观点

 拓荒者笔记:你该怎样学习

拓荒者笔记:你该怎样学习文 / 蓝莲花瓣上期写了《拓荒者笔记:小而为之》,只是蓝莲花瓣在本学期的教学总结,应该说作为老师的蓝莲花瓣,虽然对同学们整体还存在着挂科...(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