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得了诺贝尔奖后的人生

每年九月间,约三千名全世界最顶尖的专家学者会收到诺贝尔委员会寄出的信函,邀请他们提名隔年的诺贝尔奖人选。邮寄提名程序于隔年一月底截止后,诺贝尔委员会就会进入讨论阶段,大概会有三百位候选人,并将提名他们的专家意见分别转交给授奖机构评议,这包括了颁发物理学奖、化学奖、经济学奖的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生理或医学奖的瑞典卡罗琳医学院,颁发文学奖的瑞典学院,颁发和平奖的挪威议会。

授奖机构评议票后,于每年十月间以多数决产生获奖者,十二月正式颁发奖金。每个奖项最多同时颁给三人以及两种不同的贡献,且除了和平奖能够颁给机构外,其他奖项仅能颁给个人。这种提名过程难免会有产生中心提名者效应:如果受到学界评价和地位居于中心位置的提名人推荐,那这位候选人获奖的可能性会比受到边陲的人士推荐还要来得高。这也或许是为何没有获奖、但进入小名单的候选人,其候选人身份会随小名单封存,五十年后才公诸于世,以避免争议的原因 。

许多诺贝尔奖得主接受访谈时,都会提到得奖之后的生活与之前会完全不同。诺贝尔奖是学界同侪对于得奖者的贡献所能够给予的最大肯定。得奖者除了会收到相当可观的一笔奖金之外,还会开始收到突然之间疯狂涌入的访谈邀约和不同类型的工作和研究机会。有趣的是,他们在回忆得奖的心路历程时,往往会先从接到一通感觉是诈骗集团打来的电话开始讲起,他们还会反思一些社会对于诺贝尔奖得主的期待,如希望他们预测未来、评论不是他们研究范畴的公共事务、改变研究方向来解决人类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等。于1992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Edmond H. Fischer就说,"社会上有一种很愚蠢的误解,认为你得了某个领域的诺贝尔奖,就应该什么都懂,什么都知道。这种弥赛亚情节不是我的风格。"

对于学界而言,诺贝尔奖得主的正面影响不仅在于他们获奖的研究成果,而是他们获奖之后与不同学者和学生交流所产生的激荡作用。许多人特别喜欢通过地方上的学校和俱乐部与当地的社群交流,而不是去一些知名大学或机构演讲。因为和小孩子交流,告诉他们科学是什么,并让他们知道了解科学家并不是高高在上的伟人,他们只是对生活周边乃至于生活本身的许多问题有好奇心、想多了解的普通人而已,他们并不都具备超人的智力或能力,也绝非什么特权人士,而且他们的发现除了凭借与努力以外,还要靠一点运气。1989年物理学奖得主Hans G. Dehmelt就说,"谁想要被当神一样供着?那太累人了。"

诺贝尔奖得奖人中有一位单独获得两种诺贝尔奖的获奖人,就是Linus Pauling:他于1954年获得化学奖,1962年获得和平奖(居里夫人虽然也分别于1903年获得物理学奖、1911年获得化学奖,但她的物理学奖是与Antoine Henri Becquerel和Pierre Curie共享)。Pauling的和平奖,是来自于他在限制核子武器试验方面的努力。就是他于1958年向联合国递交了一份9235名科学家联名抗议核子武器试爆的公开信,并出版书籍、投稿报章杂志,用公共领域的力量游说苏联、美国、和英国的领导人正视主动限制核子武器的必要性,终于促成三方政府于1963年签署了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

像Pauling这样的诺贝尔奖得主,对构建人类的共同未来创造了巨大的贡献,而近年来的诺贝尔奖得主也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未来有许多值得关注的见解。英论阁将于11月24号举办一场线上会议,邀请了包括1993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Richard J. Roberts在内的学界和科研出版界领导者,来讨论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未来发展走向,以及研究发表、科研经费和拨款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和趋势,欢迎大家参加。

11/24英论阁线上国际研讨会,与诺贝尔奖得主一同See the Future

2020年11月24日See The Future英论阁线上国际研讨会,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理查德.罗伯茨爵士Sir Richard Roberts致专题演讲,国内外学术界大咖前瞻高教和科研的发展趋势。大会中文同声传译全程支持!

现在报名、免费参加!

11/30前,下单得京东卡,介绍好友再得200元

英文润色 学术翻译  SCI全程支持

请关注英论阁微信公众号EnagoChina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得了诺贝尔奖后的人生  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词条  得了  得了词条  人生  人生词条  
观点

 忍耐,另类高贵品质

忍耐,另类高贵品质 刘庆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众所周知,我们在人生的职业生涯中与人(包括亲人、同事和朋友)交往是我们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