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了毕业季,研究生学位论文令导师吐槽,说多数研究生不会写论文。文字不通,逻辑混乱,着实令人头疼。这反映的是导师平时的指导不够。
其实,写学位论文有其规律可循。学生写不好,是因为不得要领。只要导师点拨到位,学生领悟了,还是可以写出合格论文的。
我发现,学生在准备论文初稿时,常犯的错误是先把容易的部分,方法和结果先写出来,然后再考虑“戴帽穿鞋”(前言和讨论),而这两部分才是论文的价值和创新所在。
学生之所以犯这样的错误,与其平时注重方法训练,关注结果统计绘图等细节有关。即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乏宏观整体设计。
一篇毕业论文不同于发表学术论文。它体现的是研究生对所研究问题的总体把握,研究的意义是什么?你与其他人解决问题的思路有何不同?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方法?结果说明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解决了多少?这些是学生普遍缺乏考虑的。
论文的框架和逻辑线条很重要,首先考虑的不是方法结果,而是你做什么,为什么要做,如何做以及做的结论。若把这个想清楚了,下笔才有思路,否则前言只综不述,讨论不知所云,与结果背离。
写学位论文,应该先理清思路。按照逻辑主线构建论文框架。先把几年来读书笔记整理一下。必须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审视实验的结果。按照论文的顺序逐一展开。正文完成后再写摘要。应该先看森林再到树木。这样视野开阔了,问题清楚了,才会把握好整篇论文的主轴。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验是盲目的,不知道做论文的意义是思维的局限。所以不知怎么写论文也就很普遍了。导师的指导作用就是体现在对每一篇论文的主题有清醒的认识。纲举目张,抓住纲就是抓住了根本。题目简洁明确,关键词必须“关键”。目录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逻辑。所有的结果必须紧扣前言中研究的背景和目的,层次分明,逐级递进。所有的讨论必须与结果紧密相关,与前人工作的比较,发现自己的亮点。结论则是概括性的总结。文献必须与文中出处对应。行文力求通顺,有层次感和逻辑性,环环相扣。这样的论文才会让评阅者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