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我国政府不久前庄严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自此,碳达峰、碳中和成为网络上的高频热词,这件将历时40年完成的大事,引发全民关注和热议。
碳达峰、碳中和究竟是什么?有什么作用?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对此进行梳理,发现网上对它们的误解还真不少。我们一起来看看!
碳达峰顾名思义是指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在某一个时间点达到历史峰值,这个时间点并非一个特定的时间点,而是一个平台期,其间碳排放总量依然会有波动,但总体趋势平缓,之后碳排放总量会逐渐稳步回落。
碳中和则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如植树造林、节能减排、产业调整等,抵消掉这部分碳排放,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
碳中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零碳”排放,但不能简单理解为完全禁止碳排放。碳中和时期依然存在二氧化碳排放现象,只是人类通过各种方式将产生的二氧化碳抵消掉了。
碳中和是发达国家设置的生态陷阱?
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平均气温约为14.9℃,比工业化前(1850-1900年)高出了大约1.2℃。全球变暖加剧了地球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性,“几十年一遇”“百年一遇”的极端气候事件越来越常见,而人类生产生活中超量排放的二氧化碳,是地球变暖的始作俑者。
控制碳排放,世界各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刻不容缓。然而,网上传言称“碳中和是发达国家为了限制中国发展而设置的生态陷阱”,因为“中国要发展,碳排放是必不可少的”“设定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就是想阻滞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这一说法毫无疑问是片面和错误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置身事外,每一个国家都应当承担二氧化碳减排责任。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采取积极行动,作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承诺,是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既是我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体现,也是推动绿色低碳经济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在要求。
当前,我国既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占比约为85%,减碳工作任重道远。
但减少碳排放和保障能源安全完全可以并行不悖。能源安全很重要的一点是供需安全,要保障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就不能仅满足于单一的化石能源供给,非化石能源同样是我国能源供给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需要重构能源结构体系,减少化石类能源比重,大力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自主可控的非化石能源,这既是节能减排,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需要,也是解决能源结构不合理,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需要。
有人认为,碳达峰和碳中和工作是政府和企业的事情,与个人没有关系。显然,这也是错误认知。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与全社会每个组织、每个公民都息息相关,因为每个个体本身也是碳排放者。所以,每一个人都应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参与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当中。
图片来源: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
具体到个人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可以做到使用节能环保型产品,随手切断不必要的电源,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少用乃至不用一次性物品,尽量避免使用塑料制品,扔垃圾前记得做好分类,有条件的可以种树或者培养绿植……
一点点微不足道的改变,积少成多时也会成为节能减排的活力源泉。当绿色低碳生活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肯定可以实现。
(参考资料:新华网、央视网、经济日报、中国气象报社、北京日报客户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