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张洪忠,接受由中央网信办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主办的“澄清谬误、传递真相”系列辟谣访谈邀请,做客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就谣言产生及传播原因,如何应对及提升识谣辨谣能力等话题,提供专业解读。
张洪忠:谣言产生的原因很多。但是从传播学来说,最大的因素是信息的不对称。当大家需要去了解某方面信息,但是现实里面又没有该信息的准确渠道和来源。此时,谣言就容易出现并传播。
张洪忠:第一是传播的速度特别快。此次新冠疫情跟2003年的非典相比,网络谣言的特征就是传播速度特别快,在短时间内通过社交媒体进行扩散。而2003年,很多疫情谣言的传播只能通过电话或论坛,传播渠道是有限的,所以传播速度没有这么快。第二是传播范围广,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覆盖很大的群体。第三是会反复地出现,比如两个月之前出现的谣言,辟谣之后过段时间,又会出现。有些谣言被辟谣之后,甚至在半年、一年、两年三年之后还会反复出现。所以,速度快、范围广、反复出现,我认为这是互联网谣言,尤其是卫生健康领域谣言的典型特点。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什么类型的事件更容易触发谣言的传播?
张洪忠: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近两年关于疫情的谣言是最多的,另外还有一些健康类的谣言。比如去年双黄连事件,一下子就传开了。很多人就去排队抢购双黄连,其实对于疫情而言,扩散风险是很大的。很多健康类的谣言,比如吃什么补什么,吃什么治什么等等,尤其是针对中老年人的健康谣言也是很多的。还有一类就是一些危言耸听的谣言,但是这些谣言传播的范围不广。近两年突出的现象,就是卫生健康领域里面的谣言特别多。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哪一个是令你印象最为深刻的?
张洪忠:印象深刻的,我觉得就是板蓝根和双黄连事件,比如说在2003年的非典时期,广东一度流行抢板蓝根抢大米。但是去年在新冠疫情期间,网上这些类似的谣言又出现了,比如喝酒杀病毒、抽烟熏病毒、用醋来灭病毒等等。在2003年的非典时期出现过的谣言,17年后的今天又出现了。所以这些谣言的特点就是会反复地、重复地出现。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对于重复出现又容易引起公众恐慌的谣言,我们应该如何去应对?
张洪忠:应对谣言,我觉得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从民众的角度,我们要增加一些网络素养。对互联网上的信息,自己要有一些判断力,比如说看信息的来源,它是新华网(等权威机构)发出来的,还是个人发出来的?如果是个人发出来的,没听过的,就要去交叉验证一下。还要看信息是谁说的,如果是专家说的,也求证一下专家是否说过。有些谣言可能是借专家之口来传谣的,传播力也很大。从媒体机构的角度来说,要使用一些新的技术、平台,比如咱们(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通过新的平台和更好的技术进行及时的、更大范围的辟谣,帮助人们识别谣言。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如何提升识谣辨谣的能力?
张洪忠:对于专业的人士来说,不信谣不传谣,说起来比较轻松。但是对于大多数的普通民众而言,要不信谣不传谣,对每一条重要的信息有辨别力,其实是有难度的。每个人的认知有差异,有些人以为是真的,有人以为是假的。在这种认知差异之下,我们怎么样来提升民众的网络素养,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需要更多地选择一些权威机构的信息来源。对于一些社交媒体传播的信息,可以适当地用一些验证机制,进行交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