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曾在《谣言世家》中,把谣言比喻成“杀人不见血的武器”,可见谣言的杀伤力。但先生没有想到的是,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全媒体时代,当耸人听闻的谣言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三人成虎”效应被急剧放大,甚至被愤慨的人们称为“信息毒品”。
常规的毒品能毁人杀人、祸国殃民,谣言这种“信息毒品”同样能毁人杀人、祸国殃民,而且危害更大。试想一下,动辄引来数以万计、十万计、百万计甚至更多的围观者,在短时间和不确定范围内哗众、惑众、恐众,可能引发众议、众谤、众怒,如此危害性和杀伤力,恐怕最厉害的毒品也不能及,自然不能放过其制造者。
毫无疑问,造谣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但因为造谣者大多藏身于幕后,无从得知其真实面目,想要找到他们也是难上加难。公安部门有一种常用的刑侦手段,名曰模拟画像,就是通过目击者口述犯罪嫌疑人的面部特征来画模拟像,这张模拟像画得越像,嫌疑人就越无处藏身。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能从全方位、多角度给谣言和造谣者也画一张模拟像,将其彻底暴露在阳光下,既能让广大网友看清其真面目,也方便相关部门寻踪问责,岂非一举两得?
从主体来看,造谣者中有明火执仗的敌对势力,也有无知无畏的法盲人士,还有所谓替“草根”发声的“意见领袖”,但绝大多数是不知就里、动动手指的“二手传播者”。从意图来看,有的就是想搅乱社会,破坏安定团结的大局,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有的是为了流量、人气及其背后的利益;有的是因对现状不满而诽谤他人、诋毁社会;有的是好心善意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从时机来看,越是遭逢突发事件、重大事件或敏感时间节点,越是谣言的易发、高产和多发期。从内容来看,小到衣食住行、健康养生,大到政策法规、国计民生,可谓是五花八门,但核心却是以公众高度敏感、社会广泛关注为话题由头,弄个唬人的标题,编个细枝末节真、核心内容假的故事,再配个断章取义的配图,就形成了一则具有“爆点”的谣言。从手法来看,造谣者把断章取义、偷梁换柱、指桑骂槐、无中生有、借尸还魂、声东击西等36计用得那叫一个出神入化,目的就是为了把谎言包装成“事实”,把猜测翻转成“存在”,把正常节奏带跑偏,把公众的思维引向误区,借机混淆视听、扰乱人心,以便于实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古话云:“三人成虎,众口铄金”。其实,三人成不了老虎,众口也铄不了金,谣言就是谣言,流传再广、影响再大也依旧是谣言,能骗人一时,却不能矫饰久远,虚伪的假面迟早会被揭穿,而那些躲在阴暗角落里“制毒”的造谣者,也注定逃脱不了法律的严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