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山竹”渐远,一些真相也浮出水面。“某中学要求学生顶着台风返校”“多区域计划停电”“公交全天停运”“全城停水停电停网”……这些在台风当天肆虐的“重磅消息”,已被一一证伪。
网络谣言,屡禁不绝。每逢台风、寒潮等极端天气,更是不请自来。细细观之,这些谣言全是“套路”,一点也不高级,无非是迎合受众的猎奇、恐慌等心理,或移花接木,或无中生有,以耸人听闻、夺人眼球为能事,仅此而已。
既然是套路为什么还总能兴风作浪?在传播学上有个著名的谣言公式,即谣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信息的不确定性。后来,又有学者把“公众批判能力”这一要素纳入其中。这一公式,至少可以给我们以下启示:一方面,谣言问题说到底就是信息不对称。以更灵活的方式、更丰富的渠道,提升权威信息的到达率、传播的精准度,需要更多努力。比如应对极端天气,权威信息要跑得快,要辐射面广,微博、微信等也可开通专门“打假”平台,让辟谣来得更快。
另一方面,提高鉴别力。媒介素养听起来高深,其实就是一些小事,比如面对不确定的信息时,不宜一味听之信之,要保持理性。以此次台风而言,有些人传播谣言完全不是故意,反而有把所知信息广而告之的善意。但好心要办好事,决不能成为谣言的推手。尤其现在网络发达,获取信息变得异常简单,有时候求证只要花几秒钟,谣言就能不攻自破。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还要重拳治理。人们常说,三人成虎。谣言的危害性不言而喻。尤其面临极端天气,防御准备责重山岳,应急抢险十万火急,在这种紧急、重大关头,网络谣言还广泛传播,其破坏力绝非“添乱”所能概括。因此,对于这些网络谣言必须好好治理。比如一些公众号为了所谓流量故意炮制假信息,有的为了蹭热度不经核实添油加醋,凡此种种都已逾越法律底线,出重拳以儆效尤,让一些人有所敬畏、长点记性,很有必要。(夏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