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赵国祥代表:需要通过心理学知识对防谣、止谣产生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赵国祥

  我们时常疑惑,为何每当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总有谣言出现?日前,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与新华网共同专访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赵国祥,探究谣言产生和传播中的心理问题以及背后复杂的心理动因——

  首先,它反映了人们的恐慌和焦虑情绪。不确定性和威胁性高的事件极易引发人们的恐慌和焦虑情绪,在恐慌和焦虑中,人们更容易放大信息中的负面内容,选择性注意一些片面信息,理性思维能力受到限制,这就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机会。

  其次,情绪感染在谣言传播中推波助澜。谣言本身带有很大的模糊性、极端性,而且多通过微信群、QQ群、微博等人际交往圈散播,容易引发人们的认同感,出现情绪感染、情绪共振现象。恐慌需要一些信息来安抚,导致谣言传播,谣言传播引发情绪感染,进而引发更多恐慌,形成恶性循环。

  最后,从众心理在谣言传播中起到重要作用。谣言传播者不少是“意见领袖”“网络大V”,而且网络媒介导致谣言传播速度变快,人数变多,这对普通人来说是一种群体压力,一些人为了寻求安全感和自我保护,“宁肯信其有,不肯信其无”,选择支持谣言、跟风传播。此外,也有少数人想要通过传谣来提高自身人际地位、宣泄一些负面情绪、满足好奇心理等等。

  与此同时,突发公共事件中人们出现的心理问题,既有事件本身对人们的影响,也有谣言传播而导致的。

  一方面,突发公共事件容易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危机。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心理行为和生活环境会形成一种相对平衡,这种平衡使人们知道生活应该如何安排。当生活突然发生一些出乎意料的事情和变化时,就会引起人们生理心理方面一系列强烈反应。

  另一方面,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加剧心理问题或心理危机。谣言带有很大的偏激性、片面性,会放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一些负面信息,引发情绪共振,进而导致人们更恐慌、更焦虑,出现悲观、失望、愤怒等各种消极情绪,同时也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决策和应对方式,导致各种非理性行为,强化心理失衡,加剧各种心理问题或心理危机。

  这时,我们就需要通过心理学知识,对防谣、止谣产生作用:

  一是及时公布信息,增强民众确定感。事件的不确定性、不可知性是谣言产生传播的根源,突发公共事件中这一点表现更为明显,政府、媒体要及时公开公布事件信息,让人们准确有效感知环境,回应人们寻求事实的动机和需要。

  二是及时开展疏导,缓解恐慌焦虑情绪。通过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咨询和干预等,让人们了解面临突发事件时人的正常心理反应,切实增强对自身情绪、认知和行为变化的觉察,学习一些简单有效易操作的情绪调节技术,保持理性平和、积极乐观的心态。

  三是强化理性思维,做出独立自主的判断。“谣言止于智者”,理性思维方式有利于调控消极情绪和消除偏见、促进积极有效行为等,从而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更好地识别谣言、破除谣言,应对突发事件引发的心理危机。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赵国  赵国词条  心理学  心理学词条  产生  产生词条  作用  作用词条  通过  通过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