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水的哲思

  水是生命之源,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无不是依靠水的滋润而得以生存和延续。据说,地球最初就是一个汪洋的世界,即使是亿万年后的今天,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星球绝大部分也依然是海洋。置身于这样一个水的世界,谁能够忽视它的存在呢?于是人类的思维里就有了水的痕迹。虽然都是水,但在不同的环境中,人们对它的认识却有所不同。

  古希腊第一批懂得用理性思考来描述世界万物、解释自然现象的哲人中,有一个米利都人叫泰勒斯(Thales),他想知道为什么天有阴晴,想知道为什么地有高峡谷河,想知道为什么有花开花落,想知道为什么万物各得其所。他认为,在这千变万化的世界背后一定有什么东西在起着推动作用。他走在曲折的海岸,看见了碧蓝的大海,于是他想到了水。

  他觉得“水是最好的”,为什么呢?他观察到万物都以湿的东西为养料,热本身就是从湿气里产生,靠湿气得以维持。他看到许多事物产生于水而复归于水,水蒸发为气,水转化为冰,鱼在水中产生,又在水中消失,就像消解于水中一样。就这样,他断言水是一切变化和流转中的根本元素和不变实体。一切万物都是由它构成的,都是由它产生最终又化为它的一部分,所以他说水是万物本原。

  泰勒斯是古希腊哲学界的先声,虽然他以水为万物之本的结论,在今天看来是荒谬的,且即便在当时也并不为人所承认,但是他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不仅启发着希腊的后人,沿着他所开创的理性思考,去继续思考人生、宇宙,而且他的欲为人间世界寻找一个本原的思想,直接贯穿整个沿承了古希腊文明的西方思想史,使西方哲学的特点一开始便与东方世界迥然不同。

  对于水的关注,不惟泰勒斯。2000多年前,中国也有一位先哲对水产生了兴趣,他站在奔腾不息的滔滔川流边,仰天长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位哲人就是孔老夫子。孔子是何时何地发的这番感慨,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他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也没有人能够知道。不过从后来孟子的一个对话似乎可见一些端倪。学生徐子问孟子,孔子为什么多次赞叹水呢?孟子说,有本源的水奔流到海不停息,没有本源的水一时涨满,也将很快干涸。孟子告诉学生,孔子的意思是做人要有深厚的修为根底,否则终不免江郎才尽,黔驴技穷。孟子是孔子的再传弟子,一向以师法孔子而自期,他的话应是孔子此言的好注脚吧。

  孔孟是儒家学说的开创者,他们的思想自然也会影响到他们的继承者。汉代大儒董仲舒在其所著的《春秋繁露·山川颂》中,用相当多的笔墨从不同角度考察水,进一步指出水有力者、察者、知者、知命者、善化者、勇者、武者、有德者的性质,他还以水流的种种情景来比喻世人的各种秉性。

  除了孟子,孔子儒学思想的另一代表——荀子也没有淡忘水。他也考察了水的种种性质,而且还指出“君子见大水必观焉”。水不仅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而且从它抽象出来的道理还成为了人们提升道德品质的一种思考方法。从孟子、荀子到董仲舒,儒家学者眼中的水与道德明显相关联了。

  正因为如此,孔子对水有着别样的感情。他在教育弟子的时候说,“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仁智是儒学的两大根本要点,智是学的根本,没有智是“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山水既然具有如此大的魅力,人们自然都愿意去亲近它们。只是亲近山水,在后学看来已远远不够,他们还要居住在有山有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以显示自己时刻不忘先师的教导。三国时魏国应璩《百一诗》中将山水绮丽的住居称为“仁者之居”,东晋王羲之在《答许询书》中将游山玩水称为“仁智之乐”。

  孔子思考水,固然对它欣赞有加,可是没有像泰勒斯一样当它是本体。孔子关于水的言论充满着积极向上的感情,他看水是一个流动着的、活泼的,似乎像他一样智慧深沉的长者。他由水引发的哲思,就像他的学说一样,是现实的、入世的,这种观念使儒家的哲学始终带有鲜明的世间性与和合性,这可能也就是儒学下的中国始终没有一神宗教的出现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比较盛行的原因所在吧。

  中国另一个重要的哲学流派——道家的老庄,认为宇宙万物的法则是“道”,由“道”生出原初的物质,原初分化为天、地二者,天地又转化出阴、阳二气和人三者,此三者再衍化,于是万物繁生而世界形成。所以“道”是万物产生的本原。“道”既然是万物之原,是万物生养的根本,是具有极大功德的,按道理说应该是位尊万物,成为万物的主宰,掌管世间的一切生死存亡。可是“道”却没有,它虽然生养了万物,却一点儿也不居功自傲,依然默默无闻地运行不息。大道长养万物而不为居功自主,却能够无为而无所不为。由于人是“道”的产物,因此人必须效法于“道”,天道是自然而无为,人道若无为也能自然,故此他主张人应该“道法自然”。通达万物至理的圣人就是如此,他们处无为却无所不为,行不言却能教化一切。

  水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它柔弱起来,简直柔到极点,任你怎么揉搓摆弄,无论以任何形式存在,都丝毫不会改变它的本质,可以说没有任何一种物质可以柔过它。然而,它一旦强大起来,它的气势与力量可以瞬间摧毁一切,根本没有任何事物能够阻止。在老子看来,“道”就是这样,它像水一样,能以纤弱之力,使天地万物自然无为运行不息。

  水除了具有以弱胜强的特征之外,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是形就下而性至善。水流所过之处,无论任何物质,皆可席卷而下,不择良莠美丑;水源涵蓄之处,无论任何东西,皆可冲洗至净,不留片点污渍。可是它自身的性质却不受半点影响,它不会因为包容万物而变形,不会由于洗涤染污而变质,它总能一如继往地生养万物。所以老子说“上善若水”,并且认为水最近于“大道”的性质,“道”在天下的运行,就像水在河谷之中的穿行一般。

  老子谈水,与孔子不一样的地方,是他将水的性质与宇宙的本原“道”等同,将它的特征与通达大道的圣人之行相比拟。他认为人只要认识了水的性质,了解了水的特质,就可以明白“大道”的性质,就可以了知圣人的德行,进而以水为范,就可以趋向“大道”,就可以近于圣人。这样就能够无为而生,无为而治,使天下无争无斗,和乐升平。

  如果说老子对水的认识,是基于其柔弱的特征与上善的特性,庄子则是抽取了水的宁静与清澈的特点来论水。他说水清静便能够明澈地照见须眉,水平面合于规准就能够为匠师所取法,水静则明澈;精神也是这样,圣人因为内心清静无为,所以明鉴天地,照临万物。故此在他看来,人不要借鉴流水,而要照鉴止水,因为只有止水才能让自己的内心平静,从而与圣人相应。另外,他还认为,人不能满足于小川的奔腾和满盈,而应该学习大海广纳百川,胸怀万千。

  庄子与老子在对于水的论述上,虽有认识角度的不同,但基本思想是一致的。他们都以水为一种至德,都以水为圣人之行,都是以水的认识来为人服务,为社会服务,提升人生品质,以使人间安宁。他们的思想看似消极,实则也是对人生、社会充满了关爱,只不过他们这种关爱是平常关爱的另一端,一般人难以深知。就此一点而言,他们在水的认识上应该与孔子一致。

  在古希腊和中国之间,还有一个盛产哲学的国度——古印度。印度大部分地区处于热带亚热带,气候炎热雨水丰沛,恒河、印度河纵贯全境。印度人很早就开始关注水,对水进行观察思考,源出其中的佛教自然也免不了与水打交道。

  水的诸多特性与佛法的道理非常相应。比如,水可以转变为液体、气体、固体等不定形态,它随生随灭,奔流不止,逝而不可追,所以佛经中就常以水比喻世间的无常,来劝诫世人不要执着于不实的外在色尘,不要造作恶业流转生死,要珍惜光阴、爱惜人生,要努力修学、精进用功。佛陀不但以水喻法,还让弟子以水来观法、修法,从水那里体悟诸法的实相,从水那里寻找契道的机缘。

  关于水的哲思,佛陀、孔子与老子,他们虽有论述角度的差异与深浅的不同,却都没有离开以人为本。他们论水的哲学最终目的,无不是为人设教、为众立典,从而改善社会、淳化人间,这与西方纯哲思辨及本体主义的哲学风格大相径庭,这也就是东方哲学的基本精神所在。

  古人说:“一花一世界。”其实一滴水也是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只要我们愿意去思考,就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水的哲思  哲思  哲思词条  水的哲思词条  
人文精神

 齐白石与张大千

 齐白石与张大千是两位杰出的中国画大师。两人相识于北平画坛,时间大致是上世纪30年代。不过,虽有交往,却不太深,而且彼此互有成见,齐白石就曾三刺张大千。  有论...(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