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敦煌文化:借助数字化与世界相拥

  作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敦煌莫高窟是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张名片。然而历经岁月的长河、饱受风沙侵蚀、日均6000人次客流压力的千年壁画和雕塑,已经难以招架风沙和粉尘的危害。作为敦煌石窟的管理者,敦煌研究院很早就迈上了寻找保护和利用最佳平衡点的探索之路。

  20多年来,备受全球瞩目的“数字敦煌”项目已经悄无声息地将敦煌石窟带向全球各地,普通民众通过手机便可畅游藏于“深闺”的绚丽洞窟。借助互联网,敦煌与世界仅有网速的距离。

  消失和保护的时间赛跑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员樊锦诗曾经感慨:敦煌莫高窟老化的趋势,只能延缓,无法逆转。

  莫高窟毗邻库木塔格沙漠和祁连山脉,位于三危山和鸣沙山的交界处,开凿于石质疏松的砾岩上,三面被沙漠和戈壁荒滩环绕,受蒙古高压的影响,全年气候干旱,风沙频繁。沙尘暴造成的风蚀、粉尘和积沙等极易造成壁画脱落、彩塑受损、崖体坍塌等病害。

  经历千年风雨的莫高窟,正在以“比古代快100倍的速度走向死亡”,而日均6000名游客带来的人为损害,也让莫高窟不堪重负。

  即便天气晴好,莫高窟的492个洞窟中,绝大多数依然大门紧锁,只有少数的三四十个洞窟之中的8个洞窟轮番对游人开放。

  “十年前我们对一些壁画拍了照片,现在对比一看,吓了一跳,如果任由这种状况延续下去,将给莫高窟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樊锦诗说。

  20纪80年代,时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的樊锦诗提出了“数字敦煌”的设想,她希望运用数字技术,将莫高窟在虚拟世界中永久保存,这也算是与时间达成的最终妥协,“敦煌莫高窟虽然不可能永生,但绝不能毁在我们手里。”

  公元366年,莫高窟出现第一个石窟,凿壁开窟的声音历经10余朝、1000年延绵不断,千年历程伴随着兴起、废弃、重生的跌宕命运,历经几代人前赴后继的抢救性保护,今年迎来1650岁生日的莫高窟终于转危为安。

  数字化探索:化整为零,化零为整

  对樊锦诗来说,让敦煌文化千年、万年保存下来,是一项必须要承担的使命,她说:“也许再过几百年,敦煌莫高窟内的壁画就都不存在了,我们如何向后人交代?但是保留下来的这些资料,可以让后代看到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数字敦煌”项目的开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 数码相机还没有面世,敦煌研究院与美国西北大学、梅陇基金合作,用胶片拍摄,扫描后拼接。

  数字敦煌的拍摄方式,与一般的摄影取景不同,它是多点、分层拍摄,最后通过计算机来合成。比如一个飞天图案,先要化整为零,分成一个个局部小块分别拍摄,等拍摄完,再处理拼接完整。通常情况下,花一个月采集到的数据,需要三个月左右来后期处理。

  洞窟里的拍摄漫长而又枯燥,其中拍摄耗时最长的是61号窟。这个洞窟高9.8米,壁画面积为756平方米,体量很大。项目组4个摄影小组20多名工作人员一起工作两个半月,累计拍摄47000多张照片,才完成整个洞窟的数据采集。

  目前,敦煌石窟已完成120个A级洞窟的图像采集、42个洞窟图像处理、20身彩塑的三维重建、120个洞窟全景漫游节目制作、124个洞窟三维扫描、文献数据库20万条等。自数字中心成立后,敦煌研究院每年都要完成20个以上的洞窟数字化采集工作,一年差不多要拼10万多张数码图像。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吴健坦言,莫高窟作为不可移动的文物,它的保护受环境限制,难度大。但是通过影像的方式先将洞窟复制下来,一旦莫高窟消失了,至少还有影像资料留存。

  全球共享:敦煌零距离

  在莫高窟以北15公里的戈壁边缘,2014年8月1日投入运营的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以全新的预约模式和“数字体验+实体洞窟”的参观模式,开启敦煌石窟的数字时代。

  新的游览方式安排游客在进入莫高窟参观之前先在数字展示中心观看两部20分钟的主题电影和穹幕电影,使游客在短时间内对莫高窟文化的背景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再前往洞窟实体参观。

  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缩短了游客在洞窟内的滞留时间,减少了因为人体流动、空气流动引起湿度变化对壁画的破坏,减轻了洞窟长时间开放对文物保护的压力,而数字展示中心的使用,莫高窟的游客合理接待量也由每天的3000人次提升到6000人次。

  今年5月1日,养在西北“深闺”的敦煌石窟,正式开启全球模式:“数字敦煌”资源库上线。资源库第一期的30个经典石窟,跨越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等多个时期,其中绝大多数石窟都是未对游客开放的,全球网友只需要轻点鼠标,就可以免费360度漫游洞窟,足不出户便能近距离感受千年的文化。

  敦煌石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艺术宝库,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不同文明之间对话、交流的重要见证。千年敦煌石窟,正借助科技的手段,突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焕发出新的生命与活力,真正实现了永远保存。

  文章转载于求是网 原文链接:http://www.qstheory.cn/culture/2016-11/22/c_1119960172.htm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敦煌文化  敦煌文化词条  数字化  数字化词条  借助  借助词条  世界  世界词条  
人文精神

 文化的魅力与魅力的文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