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如果说大学文凭只是进入主流社会的通行证,那么,大学文化才是对青年人生的一种再造和升华。

  近年来,有关大学文化的论题颇受社会关注。正确理解大学文化的内涵与特质、存在方式与演变,更加关注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对于推动中国高等教育从“数量型扩张”到“质量型提升”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文化的内涵与特质

  大学是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主要功能的独特社会组织。因此,大学文化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经过历史沉淀、人文积累所形成的价值取向、信念目标、理想追求、善德导向和行为准则,是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并影响其人生轨迹的精神财富的时空存在。

  大学大学文化如影随行,大学文化大学的阳光和空气,直接作用于师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犹如血液一样,浸润营养并循环于大学整个肌体的方方面面。大学文化传承能够彰显大学价值,培养健全人格,并凝练和熔铸大学精神。每个生活于大学的人,都在接受大学文化的陶冶,都在大学文化的氛围之中徜徉。这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行不言之教。

  任何价值都以文化形态为存在方式。文化反映价值,价值体现文化大学文化大学师生的行为起着浸润、营养、发酵、培植、导向、引领和示范作用。

  大学文化的存在方式及其演变

  大学传承的是文化,研究的是学术,崇尚的是真理,生产的是人才,塑造的是品质,萌发的是理想,培养的是能力,熔铸的是精神,服务的是社会。大学文化是由存在于大学校园内的多种文化构成,且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方式、理由、功能与作用。具体来讲,大学校园内的多种文化构成及其存在形式主要有以下10种,即主导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代表)、科学文化、名师文化、思潮文化、热点文化、网络文化、快餐文化(流行文化)、创新文化、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这些文化大学师生的碰撞、交流中,构筑了多姿多彩的大学文化

  改革开放初期,当时我国处于改革的探索时期,批判解除了禁锢人们几十年的极“左”思想的束缚,为知识分子正名,摧毁文化专制,整个社会呼吸到了思想解放所带来的新鲜空气。这个时期是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思潮叠起,观念颠覆;百废待举,励精图治;真理讨论,清风徐来;高考恢复,燃起希望的一个历史转折时期。当年的学子们理想是其支柱,激情是其常态,实干是其本色,报国是其使命。时逢人才匮乏、青黄不接,大学生是社会最稀缺的资源,被誉为时代骄子。这些当年学子如今已经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成为中国社会的栋梁与中坚。

  今天,1980年代的学子已经成为新世纪学子的父辈,当年学子的子女已成为而今的大学生,虽同属大学生活,因处于不同时期,大学文化的差异不可同日而语。具体来讲,改革开放30多年大学文化的流变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改革开放虽历经艰辛,然不可逆转,大学文化受到多元化的稀释与整合。第二,大学生所处时代及年龄特征,决定了大学文化处于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第三,大学文化完全具备了信息社会的特征,网络文化成为大学文化和师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近年来大学文化的变异,日益凸显功利性的实用主义特点。由此看来,大学文化的演变深受市场经济、互联网和人们物质、文化、精神生活的多元化需求的冲击,固守的大学文化确实需要重构重建。

  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大学文化是复合的、多元的、绵延的,是一条永不干涸的汇集众流的历史文化长河。所以传承与创新大学文化,防止大学文化式微、大学精神衰退,理应成为教育体制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笔者认为——

  ■教育家不能缺席。大学应当由教育家来治理,大学文化应当由教育家来倡导力行。但纵观以往大学领导的选拔任用,一直都参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没有提出过教育家的选拔标准。在大学领导的选任标准上,没有突出大学领导应当具备的教育理念、学术水平、人文底蕴以及对教育规律的掌握和遵循,即教育家的基本素质与能力,导致教育家在大学办学主体地位的缺席。应当重视选拔教育家来治校办学。

  ■先进的高等教育理念不能缺位。先进的高等教育理念和大学文化,共同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当我们从理论与实践上无法解答“钱学森之问”时,首选应当是确定适合我国国情,跨国际、跨文化交流的高等教育理念,能够对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从战略上把握,宏观上的整合,将不仅决定教育质量和人才素质能力,同样可使大学文化更趋繁荣。

  ■人文精神不能缺守。大学本质上是传承人文精神、延续民族血脉的。一所好的大学长期积累的大学文化大学精神,具有持续不衰的吸引力、影响力和创造力,师生都是其守护者。但令人遗憾的是大学人文精神的缺失和稀薄成为现在中国大学的软肋。一方面技术至上排斥了人文精神,提倡“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断裂日久,人文教育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亦会导致大学文化异化和学者社会责任淡化。我国著名科学家任继周院士说的“人文素养决定一个人在专业上能走多远”,真是至理名言。

  ■教师的育人责任不能缺失。教师是大学教育的主体,是大学文化的创造者、承载者和传播者。特别是名师,是学生的精神偶像和学校的精神象征,是知识的化身,人格的楷模,效法的榜样,对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在学生心灵塑造及价值选择方面的引领启迪示范不可替代,故教师除教书之外,更要肩负起传道育人的神圣职责。

  大学是对大学生的精神雕琢,而精神雕琢的利器便是大学文化大学精神。如果说大学文凭是进入主流社会的通行证,其实,大学文化才是对青年人生的一种再造和升华。人才培养是一个复合因素作用的过程,因而,人才必经多元文化的锻造,才能应对时代,立足社会,支撑人生。■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传承  传承词条  创新  创新词条  文化  文化词条  大学  大学词条  
人文精神

 领导干部应该补上国学课

 7月12日上午,“首届领导干部国学论坛暨国内首家国学移动社交平台启动仪式”在中共中央党校召开。论坛围绕“领导干部学国学学什么”,“学国学对提高党性修养、官德修...(展开)

人文精神

 弘扬传统文化应注意转化

 最近几年,我们看到“传统文化热”持续升温,整个中国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进入了新的阶段。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当下价值,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普及和创造性转化、创...(展开)

人文精神

 李克强的解题艺术

 每出台一项新政策,李克强往往要经过多轮的反复酝酿,把不同看法重新研拟,形成最佳提案。这种跨界决策显示了李克强全局统筹的能力和谨慎周全的工作风格。  “喜欢笑着...(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