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和”文化与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

  中华“和”文化倡导“和而不同”的世界观、应用“和实生物”的方法论,奉行“合作共赢”的实践论,追求“和谐共生”的价值论,构建“天下大同”的理想论。可以说,中华“和”文化为推动全球不同文明和谐相处,为摆脱全球治理困境、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了中国智慧。

  习近平主席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指出:“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中华文明是全球治理理念变革和完善的重要资源,以中华“和”文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推动实现全球不同文明和谐相处,能够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为摆脱全球治理困境贡献中国智慧。

  倡导“和而不同”的世界观

  “和而不同”是“和”文化的世界观。“不同”是指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有差异和对立的;同时,事物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和”即和平、和谐、合作、互利、共赢等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完善全球治理要以“和而不同”的世界观为精神指引。习近平主席指出,“文明相处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人类历史告诉我们,企图建立单一文明的一统天下,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要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交流互鉴。

  “和而不同”是完善全球治理的正确世界观。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以及多种宗教,充分说明了文明的差异性。相互差异的文明又是相互联系的,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相较于“文明冲突论”和“文明威胁论”的对立世界观,“和而不同”强调“和”而不是对立是世界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准确揭示了世界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是完善全球治理的正确世界观。

  运用“和实生物”的方法论

  “和实生物”是“和”文化关于世界发展的方法论。《国语·郑语》提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事物只有在相互联系中才能存在和发展,“和”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达到恰当的状态,“生物”是事物保持生生不息、持续发展的状态,“生物”是“和”的结果。“和”的措施是“执两用中”。相互因差异而对立的双方,不以其中任何一方为标准取代、同化对方,而是“用中”,即以双方都能接受的不偏不倚的理性态度和方法使矛盾双方达到均衡、协调,最终实现相互间的和谐共存。这就是“中庸”的方法,包括用中、守中、持中。

  全球治理要体现并运用“和实生物”的方法论。习近平主席指出,“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共赢而不是零和,才是人类社会和平、进步、发展的永恒主题”“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反对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

  “和实生物”是完善全球治理的重要方法论。“用中”的方法超越两极对立,采用两端都能接受的“中”为原则,实现双赢。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自身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从而实现国际间的双赢、多赢、共赢。“守中”的方法保持自身底线,不会完全放弃自己而从属于某一利益集团。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结伴而不结盟。中国在发展中不觊觎他国权益,不嫉妒他国发展,但决不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更不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持中”的方法在国际事务上主张和平、协商、包容,反对霸权。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主张世界上的事情要由各国共同商量着办,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扩张政策,中国永远不称霸。

  奉行“合作共赢”的实践论

  合作是“和”文化的实践论。“合”是结合、配合、融合,是“和”文化理念在现实中的落实。合作是指矛盾双方为达到共同目的,以“和”的态度和方式采取的联合行动。合作的目的是为了使合作双方共同获利,实现共赢,而不是仅有某一方得利,共赢是合作的结果。

  合作共赢是全球治理中处理国际关系的普适原则。习近平主席指出:“合作共赢应该成为各国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政策取向。合作共赢是普遍适用的原则,不仅适用于经济领域,而且适用于政治、安全、文化等其他领域。”

  中国以合作共赢的实践推动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采取了许多重要举措: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协调解决全球治理难题;巩固G20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核心地位,引领G20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人民币加入SDR,催化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成立金砖银行和亚投行,完善全球金融治理格局;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建立更广泛国际合作框架;以最积极的姿态推动巴黎气候协定达成,体现大国担当;积极完成自贸区建设,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持续深化南南合作,实现历史性新跨越;推进中非务实合作,打造“命运共同体”;成立中国—拉共体论坛,影响全球治理格局。这些措施有效地完善了全球治理体系。

  追求“和谐共生”的价值论

  和谐共生是“和”文化的价值追求。和谐是指事物间的联系达到理想的适度状态,“无过无不及”;共生是指事物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中共同生长、共同发展,“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和谐共生应该成为全球治理追求的价值理想。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要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不能唯我独尊、贬低其他文明和民族。”

  和谐共生是全球治理中人类永续存在和发展的必然之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避免人类自杀之路,在这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这种“独特思维方法”就是中华文化“和谐共生”的价值理想和价值追求。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

  构建“天下大同”的理想论

  天下大同是“和”文化的理想。《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是一个人与人和睦相处、各得其所的和谐社会。

  全球治理应该追求“天下大同”的理想。习近平主席指出:“要积极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摒弃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旧思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大同世界”是完善全球治理的人类美好理想。相较于同化、改造其他文明的“文明中心论”,“大同世界”强调尊重文明的差异、加强文明的合作。习近平主席倡议:“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这是一个各种文明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包容、互利共赢、人与自然合一的美好的人类发展蓝图。■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国  中国词条  治理  治理词条  智慧  智慧词条  文化  文化词条  全球  全球词条  
人文精神

 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尚

 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的讲话中提出要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指出:“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展开)

人文精神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为政营养

 今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