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当前,统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既是中国共产党自觉适应和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的精深洞察,亦充分体现我们党对精准掌控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文化自信。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以海纳百川的精神吸纳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自1978年我们开启改革开放帷幕已近40年。我们党始终坚持不断解放思想,为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改革开放的实践运动孕育的文化自信作为支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思想脉络和有效载体,贯穿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之中,赋予了强力演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智慧、信心和勇气,已成为当代中国政治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历史发展的战略命题之一。习近平同志一再强调的文化自信是一种信仰构建、文化传承和党性实践。包含着政治文化建设的文化自信正伴随着改革开放宏阔画卷徐徐展开,在历史宏大叙事的背景下愈加清晰,又从观念上、本质上、战略上深入演绎和推动改革开放的时代价值和深远意义,提供了独特视角和不竭动力。
一、蓬勃发展的壮阔进程孕育改革开放的文化自信
改革开放是新时期中国乃至世界波澜壮阔社会主义实践运动的最鲜明特征。近40年来,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并对整个世界产生并将继续释放出极大的正义、正面力量和深远影响。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新创造等为精髓的文化自信是改革发展的先导,改革发展又进一步催生了新的文化自信,两者相得益彰、交相辉映,成为深化改革开放伟大实践运动的思想基础。
1、改革开放始终是神州大地高高擎起的最鲜艳旗帜。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改革开放是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党靠什么来振奋民心、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靠什么来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靠什么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靠的就是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地方到军队、从经济到政治、从教育到卫生……改革开放引领着中国30多年中高速发展的各个领域、各条战线。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极大激发亿万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放眼全球,全方位、全景式,宽领域、宽平台,多层次、多途径,高歌猛进、披荆斩棘,可以说改革开放的旗帜插遍了神州大地各个角落。就这一极大改变了中华民族面貌、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伟大变革,习近平同志强调,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2、改革开放已经成为中华儿女的最大公约数。改革开放既气吞山河、巍巍壮观,又充满崎岖、任务繁重,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197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比重仅为1.8%,到了2015年,这一占比达到15.5%,而今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33%,同比超过美国居全球第一。改革开放凝聚着中华民族伟力,无论是高层还是百姓,无论是工人还是农民,无论是港澳台同胞还是海外侨胞,中华民族注意力都聚焦在改革发展事业上,真正做到思想上认同、情感上趋同、行动上同行。在风云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中亿万民众无不积极参与、贡献心力,在赓续民族血脉中开拓社会主义新境界,保育了独特的思想、价值、审美、理论,如何阐释、阐扬、发展这个独特文化自信始终是维系中华儿女的紧要命题和家国情怀。正如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的那样:“把最大公约数找出来,在改革开放上形成聚焦,做事就能事半而功倍。”
3、改革开放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华彩篇章。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习近平同志在4年多前向世人表达的豪迈气概,至今言犹在耳。通过改革开放这个重要载体和平台,中国架起了与世界沟通联络、深度交往交融的桥梁,从政党主张到国家行动,从重要法宝到强大动力,改革持续时间之长、影响范围之广,产生意义之深远,前所未有;改革已然成为中共和各党外人士共识、中华民族共识,“中国特色的、以政治自主性为保障的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得到了世界范围的广泛认同。《联合早报》评论道,环顾当今世界,各国都在改革,尤其是深陷债务危机、金融危机和经济停滞泥潭的西方各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像当今中国这样,以一种说到做到、只争朝夕的方式全面推进改革进程。应该说,这种共识和认同,滋养着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理论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进而不断深度影响全球,彰显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量、科学社会主义的无限魅力,历久弥新,愈发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最直接、最有力的鲜明符号和时代表达。改革开放所标注的文化元素、符号、注解、张力,远超文化概念本身和一般经济范畴,升华为推进改革开放的文化自信和道路方法,不断提升中国共产党人内求、内省、内长的政治文化建设能力,深化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的有机结合,必将对全球政党治理、政治经济格局产生极为深远、不可限量的影响。
二、破解发展难题的现代治理演绎改革开放的文化自信
当今时代,我们面对着难以逾越、又必须郑重面对的矛盾和困难。如不开放,即会闭关自守、自我禁锢,航道受阻,险象环生,风高浪急。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惟有通过改革开放才能破解、推进和深化。
首先,全球性矛盾和问题此消彼长。全球化浪潮冲垮了地缘政治界限、破解了利益集团的封闭,尤其是国际格局发展演变的复杂性、国际矛盾斗争的尖锐性都变得越来越突出。本轮世界金融危机已经9年,全球经济仍处在深度调整之中,发达经济体复苏缓慢,甚至出现了“逆全球化”思潮和现象。尽管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大肆鼓吹推销其所谓“民主”“自由”,但西方民主制度的神圣光环已经逐渐消退。去年,从英国“脱欧”到美国大选,从韩国“亲信干政”事件到意大利修宪改革公投失败,西方“改革”成了“民主”的牺牲品,民主成为西方政治民主神话的不靠谱“笑话”。一些西方国家内部出现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信任危机,不可避免导致世界经济的调整曲折和国际秩序之争的震荡加剧且持续不断。
其次,历史性矛盾和问题盘根错节。当代中国社会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封建主义残余思想仍不时侵蚀,直接反映在部分党员干部的思想更趋多元多样。从历史的角度看,正如邓小平同志所判断的那样,“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一些干部之所以不愿、不敢、不会改革,存在思想顾虑或行动滞后,究其原因之一是封建残余思想作祟,畏惧既得利益的消失。同时,随着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西方外来腐朽思想如蝇扑窗,时时侵扰、甚至如蛆附骨。
再次,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丛生难解。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这种经济增长模式有粗放成分,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发展中存在的污染痼疾、产业倒挂、供需失衡、社会分配有待于进一步调整优化等结构性问题仍是瓶颈问题。诸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改革开放的信心受到某种程度制约,需要予以重视并及时加以引导激励。
还有,多元性矛盾和问题跌宕起伏。当今全球信息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特别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开启,新的组织形态、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形态,乃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新关系新形态新事物不断涌现,开始塑造全新的组织结构与社会格局。这些年来,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处于同质性与异质性良性互动的状态,突出表现在价值取向、利益主体等加速分化和走向多元化。
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正如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的:“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敢于啃硬骨头的韧劲,需要敢于涉险滩的魄力,需要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的胆略,需要以大勇气、大智慧。其中,就是要在多种文化思潮交替影响、时起彼伏大环境下,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改革开放的文化自信,承载起对党、对国家、对民族命运的历史担当。
当前,统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既是中国共产党自觉适应和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的精深洞察,亦充分体现我们党对精准掌控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文化自信。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以海纳百川的精神吸纳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这是我们党强调增强改革开放的文化自信的根本要义之所在。
1、在凝神铸魂中保持战略定力。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答案和模式。基于基本国情的中国模式发展注定要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通过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的辨证统一,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探索前进,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不断奋起奋进的新时代,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吹响了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号角,更是凸显出我们党对解决矛盾和问题必要性紧迫性的清醒认识。改革开放走到今天,面对异常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纷至沓来的各种矛盾问题,各种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综合演绎,惟有以更积极的心态、更科学的理念、更先进的方法、更扎实的努力,方能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做到“临大事而不乱,临厉害之际不失故常”;做到“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开好改革药方,拿出中国方案,自觉增强改革开放的文化自信,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2、在谋定而动中推进战略部署。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赞誉民族精神,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中国的改革开放是由问题倒逼出来的,又是在攻克碉堡中豪迈前进的。改革开放初期,安徽凤阳农民在全国率先搞大包干,就因贫困和饥饿所迫。通过在农村、城市等诸多领域先后推行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改善和提高了人民生活。实践证明,只要紧紧依靠改革,坚决破除不合理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释放改革红利,就能激发亿万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无限创造活力。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就能创造巨大的社会财富,持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从创新自贸区建设、长三角区域联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到中部崛起、西部开发、振兴东北地区,从统筹城乡发展到严格保护重点生态功能区、从全面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到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新一轮改革大潮正在涌起。这些都事关改革开放之最终成败,事关复兴中华民族之千秋大业。
3、在文明互鉴中秉持战略意志。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也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进程。一个开放的世界同样需要中国。这些年来,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敞开大门搞建设,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积极推动建设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同外部世界的互动持续加深,中国治理理念吸引世人目光。中国理念、中国价值、中国主张、中国方案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带一路”、亚投行、丝路基金等一系列经济新方略精彩纷呈、璀璨夺目,是近40年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是中国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化解战略压力、积极谋划世界事务的需要,也是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平等对话、增进双向多边交流互鉴,推动中国走进世界政治舞台中心的需要,更是增添文化自信,实现中国梦的需要。习近平同志倡导的“命运共同体”符合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的时代潮流,既是我们党率领亿万民众从容推进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需要,也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体现,改革开放所呈现的文化自信外溢效应,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伟大创新。中国正站在全人类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也是着力强国理念、强国思想、强国步骤的高度肩负全球担当。
4、在铸造伟业中贯彻战略自觉。从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是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加大对改革的顶层设计的进程,是知行合一、真抓实干的进程,是一种从先富到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改革开放的文化自信不仅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支撑,也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特别是以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引领,改革开放所洋溢的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内在要求和必然延展,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历史进程中优化社会心理结构的最新姿态,更是持续深化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时代使命与胸怀表露。面对新的历史条件考验,“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特别是要增强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凝聚推进改革发展的亿万磅礴之力,矢志不渝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出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
(作者: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校委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