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任何一种文明,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都是流动的、开放的。这是文明传播和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马克思主义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儒学,这一西一中两种思想,能否在当今的中国开展对话交流,在相互借力下融合发展,相得益彰?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来说,尽管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学术背景、学术话语和学术主题,但最终的指向都是关注人和人类社会。因此,不同学科之间开展对话交流,既有助于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发展,也有利于解决人和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进而促进人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在当代中国,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重大任务,要求我们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儒学开展对话交流,在相互交流中融合发展,以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从历史上来看,马克思主义与儒学都是在与别的思想文化的对话交流中发展起来的,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开展对话交流,很有必要
历史上,儒家思想原来只是一个地域文化,后来经过孔子、孟子和董仲舒等一代又一代大儒的改造,到汉代才正式被确定为官方指导思想,此后的两千多年,儒学作为官方指导思想和中国人的政治文化信仰的地位一直没有改变,直到近代才被终结。可以说,正是在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思想的指导和影响下,我们国家在过去的两千多年,才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儒学从出现以来,因其不断与其他思想文化进行对话交流,吸收诸子、道教和佛教等思想,才得以向前发展,先后经过了先秦儒学、汉代经学和宋明理学等发展形态,才能从一个地域文化一跃成为中国历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官方指导思想,甚至影响到日本、朝鲜、韩国和越南等国家。近代以来,因为儒学过于僵化,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不重视甚至排斥与西学的对话交流,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停止了向前发展,才被终结其指导思想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从初创到发展完善,始终都在积极开展与别的学科进行对话交流,进而汲取别的学科的养分,这其中也包括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从16世纪到18世纪,随着西方传教士往来中西之间,出现了“东学西渐”,西方传教士把中国文化介绍到欧洲,一些传教士还把中国儒家的经典译介给西方,如利玛窦曾把朱熹的《四书集注》翻译成拉丁文。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了一些法国启蒙思想家和德国古典哲学家,如伏尔泰十分推崇孔子和中国文化,在他的房间里挂有孔子像;黑格尔也一度沉迷于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他在《历史哲学》中一方面表露了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怀疑和批判,另一方面也流露出了对中国的崇敬和向往。可以说,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法国启蒙思想家和德国哲学家影响到了后来的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创立的时候就吸收了儒学的一些思想。所以,后来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以后,很快就被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人所接受,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里面有儒学的成分。实际上,马克思所主张的共产主义与儒家所提倡的大同社会有很多共同之处。郭沫若在五四之后写了一篇《马克思进文庙》的小品文,文中把马克思写成了孔夫子的学生,形象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与儒学两者之间有很多共同之处,这也就为二者之间开展对话交流提供了可能。
从逻辑上分析,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我们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开展对话交流
马克思主义从创立以来,在一百多年的时间内,经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等人的努力,不断地向前发展,曾经成功地指导包括中国在内的十几个国家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直到今天,仍然有一些国家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和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到后来,因为有些国家把马克思主义过于教条化,停止了马克思主义的向前发展,才导致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出现了苏东巨变。但在中国,因中国共产党人一直积极致力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才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主义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一直不断向前发展,中国共产党人从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那天起,就一直不断致力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九十多年来,正是在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具体表现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从一开始仅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到七大党的指导思想增加了毛泽东思想,再到十五大增添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列入党的指导思想,2012年召开的十八大又确立科学发展观为党的指导思想。可以说,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出的理论硕果,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硕果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才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并成功地找到了通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正确道路。
从逻辑上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当代实践相结合,二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历史传统相结合。客观地讲,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注的多是前者,而忽视后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更多地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当代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新时期新形势下,要想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向前发展,既要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当代实践相结合,更要重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续推进提供了重要思想来源,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提供了最佳历史机遇。可以说,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儒学之间开展有效的对话交流,已成为时代所需。
儒学,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发展历史的学说,中国曾经的官方指导思想和中国人的政治文化信仰;马克思主义,一个有着一百多年发展历史的学说,中国现在的官方指导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文化信仰,积极推动二者之间开展对话交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当下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实际情况、历史文化传统相结合,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也需要借助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成功实现现代转化。
当今中国,需要创造条件继续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开展对话交流
事实上,作为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的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在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开展有效的对话交流,吸收儒家思想的合理成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小康’这个概念,就出自《礼记·礼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容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理解和支持。”
当今中国,中国共产党人要想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重建中国人的政治文化信仰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创造条件,继续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儒学进行对话交流。
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开展有效的对话交流,目标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打牢我们的思想基础,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并进而对话出一种全新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导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没有对话原则,对话无法有效开展,马克思主义与儒学之间的对话交流需要一定原则。唯物史观和经世致用可以作为二者之间开展对话交流的重要原则。唯物史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人们正确认识和解决社会问题的科学方法,坚持唯物史观可以确保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对话交流的正确方向。经世致用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坚持的原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坚持经世致用可以确保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对话交流瞄准现实,关注现实,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同时,还应当强调,马克思主义与儒学之间开展的对话交流既是一种政治需要,也是一种学术对话,既然是学术对话,就应当遵循学术规律,在开展对话交流时,要力争客观公正、相互尊重,不能受对话之外的因素左右。
寻找到合适的契合点是马克思主义与儒学之间开展有效对话交流的重要途径。任何对话交流都是围绕一定内容展开的,马克思主义与儒学都博大精深,不能随意拉出二者各自的一些内容进行对话交流,一定要找到并找准对话交流的契合点。在历史上,中国共产党人曾经做过不少有益的尝试。毛泽东同志曾经用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对中国固有的“实事求是”进行了唯物主义的解释,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把儒家“和”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相结合,提出了“和谐”的发展理念,这些既是马克思主义与儒学之间的成功对话,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范例,为我们今后开展二者之间的对话交流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今后,为更好地开展马克思主义与儒学之间对话交流,需要着力培养一批既懂马克思主义又懂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当代所需,遵循正确路径,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开展有效对话,以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