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届华语音乐剧大赏昨晚在上音歌剧院举行并进行线上直播,微博话题阅读量破亿。疫情影响下,多年来占据国内音乐剧市场票房大半壁江山的海外大戏全线 “停摆”,创作者们危中寻机,抓紧提升华语音乐剧的“造血能力”,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近期一批立足上海、凝聚国内诸多优质演艺资源的音乐剧内容通过音乐剧大赏、户外演出季、在线演唱会等形式持续吸引观众的瞩目。 “德奥、法国、俄罗斯、日韩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各自高段位艺术品格的音乐剧,回看中国的市场发展,海外大戏有立竿见影的影响力,吸引大批懂戏的观众,但也使相对薄弱的原创音乐剧很难直接与之竞争。今年以来全球音乐剧行业大面积自我调整,国内音乐剧人危中寻机,把‘停摆期’看作提升‘内力’的空间和时间。”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表示,业内正从“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取暖”,整合产业资源探索未来发展路径。
新演出模式“一呼百应”,行业共聚保存薪火
文化广场近期汇聚了有28场演出的户外演出季、平均播放量达百万的《暖场》系列直播演唱会等;昨晚,共有19个音乐剧剧组、100多位演员集体亮相。对国内音乐剧市场来说,以上种种都是全新尝试,而且几种新的演出模式几乎都 “一呼百应”。
“内容制作方需要更紧密的合作,找到适合中国文化基因的戏路,以创新和人才的聚集加速产业发展,推进‘造血机制’,努力为原创音乐剧开拓全新盈利模式。”聚橙音乐总经理俞心悦表示,华语音乐剧制作班底的主创、演员、版权、技术人员等资源相对较为分散,疫情前制作本土音乐剧往往会寻求外方团队合作进行现场指导或培训,疫情打断了这一过程。“目前音乐剧制作公司面临许多经营压力,每个月呈现演出的同时,也要看报表还能撑多久,但我们推动产业、孵化平台发展的初心不变,以行业共聚、整合资源来保存薪火,相信艺术的火种在未来一定会呈燎原之势。”
昨晚的舞台回顾了近年上海制造、上海出品的华语音乐剧成果精粹。“我们需要生产出更多这样的剧目,继续保持上海在音乐剧市场的全国领先地位。”首届华语音乐剧大赏艺术总监、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戏剧系负责人安栋表示,近期展演剧目全部来自民营院团自主经营的代表作,经过市场拼杀“站住了”的剧目,其本身就证明它的成就,也展现了上海民营院团的真实成绩和创作亮点,将激励行业向更高的艺术目标努力。
中国音乐剧产业基地主任张永华透露,音乐剧大赏活动未来还将对标百老汇托尼奖、韩国音乐剧大赏等国际戏剧盛典,推出颁奖典礼,将其打造为中国音乐剧行业的旗帜标杆,成为每年上海乃至全国的文化盛事,为上海建设亚洲演艺之都、打造国际文化高地构筑平台优势。今后还将结合视频技术的应用效果,参考英国NT-Live、日本X-Live等线上高清剧院模式,对拓展线上线下同步的音乐剧商业模式做全新探索。
音乐剧出品公司连线交流,破解行业痛点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原本持续火热的音乐剧市场一度陷入‘演出停摆’,也让我们思考未来之路该如何走。我们和众多音乐剧出品公司反复开会、交流,梳理了几乎每个公司都会遇到的问题,诸如资金短缺融资难,舞美仓储成本高,作品孵化欠渠道,装台拆台效率低,增加场次难周转等。”张永华表示,音乐剧演艺机构此前缺乏交流与合作,导致一系列问题:产业链成本议价能力低、资源分散、竞争力弱、盈利模式单一、融资方式缺乏等。
此前中国音乐剧产业基地已与第一批入驻的11家音乐剧出品公司签约,未来将破解行业痛点,打造强强联合、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音乐剧产业化平台。产业基地将通过引入舞美工厂,建立原创音乐剧孵化器,创建音乐剧产业培训基地,逐步完善音乐剧高端论坛、中外剧目交易会、华语音乐剧大赏等音乐剧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服务于各成员机构,提升品牌价值,垂直整合音乐剧产业,探索适合中国音乐剧产业化发展的路径。
“目前国内音乐剧的舞美制作、保管和运输相对欧洲和北美还有很大差距,全国各地中大型剧场都希望引入上海优质的音乐剧作品,但二三线城市的观众有限,单独安排一地一场的演出对音乐剧来说成本无法承受。而在几个城市巡演周转,我们的中型剧目又需要两到三天才能完成装台,无法连续进行。”上海致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汤峻表示,基地舞美工厂的建立将有望突破技术瓶颈,降低剧目整体成本,让制作公司腾出更多资金投入内容孵化,做大华语音乐剧演出市场。“百老汇有专为巡演舞美设计的技术职能部门,提供巡演装台标准化、模块化、系统化技术,将装台时间控制在十小时之内。如果我们能将舞美制作从手工作坊阶段提升到工业化水平,就可以在相隔一小时车程的城市连夜拆装台、白天排练、晚上演出,向单一剧目年度演200余场的‘发达’水平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