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警惕网络语言对传统文化的消解

  我们应该警惕,一些不规范的、甚至是低俗的网络语言,对维系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赖以生存的传统文化的消解。要在净化中引导,确保网络语言彰显出清新向上的特质。

  作为网上沟通交流的网络语言,己经成为关乎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的时代课题。

  网络语言以其表达形象、幽默、诙谐的独特魅力,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一抺亮色,同时也以其应用广泛、流行、时尚的独特方式,成为承载文化传播的另类表达。

  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不可否认,诸如“洪荒之力”“定个小目标”“历害了我的哥”等网络语言,让积蓄在人民心中的正能量从虚拟空间中奔涌而出,对汇集成社会发展精神力量的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我们更应该警惕,一些不规范的、甚至是低俗的网络语言,对维系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赖以生存的传统文化的消解。

  前不久,有一则“作文惊现网络语,家长大呼‘伤不起’”的新闻,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新闻说,郑州家长方女士,对上四年级的儿子平时说话爱带一些“你造吗”“吐槽”“呆萌”“凹凸曼”等网络用语并不是很在意,可在一次写作文中居然用了:“尼玛,见到他这个‘屌丝’样子,我也醉了。”当方女士指出这是不文明时,儿子却以“这不是骂人的话,你们大人想多了”进行反驳。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这名孩子充满童真的质问和方女士无可奈何的沉默,是当下中国传统文化所遭遇的尴尬。这尴尬,其实是作为文化载体的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以其不规范化、庸俗化、泛滥化,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扰乱对传统美德的认知。试想,当“逗比”“蛋疼”“滚粗”“土肥圆”成为日常用语,社会环境所彰显的传统道德修养在哪里?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丢掉了优秀传统文化,就等于割断了精神命脉。当前,中国有7.1亿网民,其中“2”字头的占30.48%,19岁以下占23%,正是这支庞大的网络大军,在不断生产许多泥沙俱下的网络语言,对我国传统文化形成巨大的冲击,在潜移默化中侵蚀着传统文化土壤,变异着传统文化基因,语言纯洁的白纱被蒙上了灰色的尘埃。从某种程度上说,网络语言早已超出了丰富文化载体的范围,形成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消解的负作用。

  当然,警惕网络语言对传统文化的消解,并不是说是要因噎废食,网络语言也是一种语言实践,能够在人们特别是在被誉为“新新人类”之中风靡,就足以说明它的生命力。作为网上沟通交流的网络语言,己经成为关乎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的时代课题。因此,要在规范中引导,既要立起不违背现代汉语规范的标准,更要立起不违背伦理道德的标准,确保网络语言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助推器。要在净化中引导,既要批判那种“娱乐至死”的肤浅,更要纠治那种“卑鄙下流”的低俗,确保网络语言彰显出清新向上的特质。要在明辨是非中引导,既要让人们知道低俗网络语言造成的危害,更要引导人们拥有鉴别网络语言优劣的能力,确保网络语言的正能量。■

  (作者:国防科技大学研究生导师)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警惕网络语言对传统文化的消解  消解  消解词条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词条  警惕  警惕词条  语言  语言词条  网络  网络词条  
文化体制

 夯实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核心提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几代中国人共同的梦想,这个梦想的实现离不开文化的自信和自觉。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复兴包含着政治、经济和文化三重维度。伴随着我...(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