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为引领新时代文艺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持久的精神动力。
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文化文艺事业、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近年来,文化文艺界、哲学社会科学界在正本清源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为人民创作的导向更加鲜明,文化文艺创作生产质量不断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可以说,“四个坚持”就是为文化文艺创作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保驾护航的纲目。
第一,坚持与时代同步伐,是把表现时代和时代精神作为文艺创作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意识。“文章合为时而著”说的就是文章要符合时代的要求,这种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精神也是20世纪中国历史发展的文化遗产。40年的改革开放为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了新时代。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党的文化工作更需要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情境,并占领舆论的制高点。时代是思想之母,在文艺和社会科学方面,文化文艺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善于聆听时代声音,承担起展示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这还涉及到新闻舆论领域,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就是要顺应互联网发展大势,主动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主流媒体与互联网媒体的融合发展,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并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以讲好中国故事。
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对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立场的认同。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理论和实践信条。离开了人民,历史便无从谈起。不管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人民群众始终是发展的主体。近些年在文化领域,一方面文化产业化推动了文艺创作和发展的繁荣,越来越多丰富的文艺产品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另一方面国家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让更多普通群众享受到更加便利的文化文艺生活。因此,党的文化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仅要俯下身子,做到“身入”,更要“心入”和“情入”,而这一切都要体现在文化实践中,需要各领域的文化工作者走进人民的生活、反映人民的心声并回应人民的需求。如果不能搞清楚为谁立言、为谁服务的根本问题,党的文化工作便将无从开展。
第三,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是解决现实问题、弘扬中国价值的必然要求。精品不是机械化生产的流水线产品,不是搜奇猎艳的低水平仿作,更不是混淆是非的文艺创作,而是扎根本土、深植时代,具有自主性和创新性的文艺学术产物,它理应帮助我们思考社会中的现实问题。只有将文艺创作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紧紧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才能展现出当代中国的发展面貌和当代中国人的丰富生活,才能更好地坚持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才能弘扬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广大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第四,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是提升个人修养、凝聚社会正能量的基本遵循。“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精神力量,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都起着巨大的作用。在新时代,应该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吮吸中华民族奋斗历程中积淀下的文化养分,弘扬社会主义新风气,合力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需要志存高远,坚守高尚的职业道德,以便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崇尚道德、以德服人的良好风尚,成为凝聚社会人心的榜样力量。近些年在文化娱乐领域,一些文艺界和学术界的知名人士却越过道德的边界,在名利场中迷失了自己,不惜触碰法律的底线,没能在社会公共领域作出应有的表率,这不仅断送了自己的演艺之路,而且损害了观众对文化产品的信任度。因此,加强道德在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优先地位,事关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和主流价值观的传播。也只有自觉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才能在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中创造新的高度。
总之,“四个坚持”对引领新时代文艺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用“四个坚持”来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和弘扬社会主义文艺的中国精神,才能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感受到崇高和壮阔之美,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创造坚实的精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