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文化自信”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要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精神,更加自觉地增强“四个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文化自信”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要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精神,更加自觉地增强“四个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就告诉我们:文化自信是其他三个自信的根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和“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从独特性和力量两层意思,表明了文化自信的独特作用。
文化自信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打牢思想根基,提供精神、智慧和道义的支撑。道路、理论、制度的内涵界定,都包含着文化的基础要素。道路的确立、理论的架构、制度的建立,都必然由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决定。因此,文化自信是“更基础”的自信。
文化自信的内涵,不仅渗透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还渗透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日常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审美追求等方面。文化自信的最大特质,是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思维力、先导力、潜移力、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创造力、孵化力、和谐力、和合力、感染力,像空气一样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能够以无形的意识、无形的观念,深深影响着有形的存在、有形的现实,是激励我们攻坚克难、克敌制胜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国家、民族、群体、个人失去了文化自信的根基、灵魂,必将无所适从。因此,文化自信是“更广泛”的自信。
文化自信一旦确立起来,就将融入人们的精神生活,形成高尚的伦理道德、正确的行为操守、优雅的审美情趣,并在具体实践中规范、制约和激励人们的行动。文化的重大功能,是“教化”“化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人们的精神基因,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以繁荣和昌盛。文化建设是在精神领域搞建设,与盖大楼、修公路不一样,不是三年五年就能建成的。与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改革相比,文化的改革需要更长的时间。为此,文化建设既要有紧迫感,更要有长期坚韧不拔的精神。只有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才能真正取得实效。历史上有影响的文化经典名篇、文化大家大师,无一不是在人类文化长期积淀和接力推进中才诞生的。这都充分表明了文化自信“更深厚”的特性。
正是由于文化自信“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特性,使得文化自信产生出“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取得“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效果。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来,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坚持用先进的文化“教化”“化人”的过程,都是先进文化特别是其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国家观、人民观、历史观等潜移默化的结果。
正因为文化自信有着上述独特作用,它的意义也就特别重大。这些重大意义可从多个维度去作分析。
从国际发展的趋势看,文化自信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激烈竞争的必然要求。20世纪后期,随着知识经济、人工智能、生命科学、互联网、新能源等的发展,人们认为文化变成了当代国际竞争中的新焦点。19世纪是靠军事改变世界,20世纪是靠经济改变世界,21世纪则要靠文化改变世界。从这一意义上说,谁占领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过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从理论上看,将三个自信拓展为四个自信,是对传统社会主义观念和模式的重大突破和创新,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广阔的视野和空间。自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以来,从理论变为实践,从一国实践变为多国实践,便形成了理论、运动、制度“三统一”的观念和模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强调文化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和框架体系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强调“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难题提供思路和启示,为我们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找到了突破口、生长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看,文化自信指明了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实践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文化自信的提出,正好为我们解决这一主要矛盾指出了实践方向。那就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要求和部署,在新的实践中,扎扎实实地搞好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抓好文化建设,更好地在国内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在国际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建设,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为中国和世界人民带来
荣开明
2018年09月14日08:09 来源:光明日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文化自信”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要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精神,更加自觉地增强“四个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文化自信”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要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精神,更加自觉地增强“四个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就告诉我们:文化自信是其他三个自信的根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和“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从独特性和力量两层意思,表明了文化自信的独特作用。
文化自信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打牢思想根基,提供精神、智慧和道义的支撑。道路、理论、制度的内涵界定,都包含着文化的基础要素。道路的确立、理论的架构、制度的建立,都必然由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决定。因此,文化自信是“更基础”的自信。
文化自信的内涵,不仅渗透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还渗透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日常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审美追求等方面。文化自信的最大特质,是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思维力、先导力、潜移力、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创造力、孵化力、和谐力、和合力、感染力,像空气一样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能够以无形的意识、无形的观念,深深影响着有形的存在、有形的现实,是激励我们攻坚克难、克敌制胜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国家、民族、群体、个人失去了文化自信的根基、灵魂,必将无所适从。因此,文化自信是“更广泛”的自信。
文化自信一旦确立起来,就将融入人们的精神生活,形成高尚的伦理道德、正确的行为操守、优雅的审美情趣,并在具体实践中规范、制约和激励人们的行动。文化的重大功能,是“教化”“化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人们的精神基因,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以繁荣和昌盛。文化建设是在精神领域搞建设,与盖大楼、修公路不一样,不是三年五年就能建成的。与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改革相比,文化的改革需要更长的时间。为此,文化建设既要有紧迫感,更要有长期坚韧不拔的精神。只有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才能真正取得实效。历史上有影响的文化经典名篇、文化大家大师,无一不是在人类文化长期积淀和接力推进中才诞生的。这都充分表明了文化自信“更深厚”的特性。
正是由于文化自信“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特性,使得文化自信产生出“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取得“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效果。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来,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坚持用先进的文化“教化”“化人”的过程,都是先进文化特别是其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国家观、人民观、历史观等潜移默化的结果。
正因为文化自信有着上述独特作用,它的意义也就特别重大。这些重大意义可从多个维度去作分析。
从国际发展的趋势看,文化自信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激烈竞争的必然要求。20世纪后期,随着知识经济、人工智能、生命科学、互联网、新能源等的发展,人们认为文化变成了当代国际竞争中的新焦点。19世纪是靠军事改变世界,20世纪是靠经济改变世界,21世纪则要靠文化改变世界。从这一意义上说,谁占领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过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从理论上看,将三个自信拓展为四个自信,是对传统社会主义观念和模式的重大突破和创新,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广阔的视野和空间。自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以来,从理论变为实践,从一国实践变为多国实践,便形成了理论、运动、制度“三统一”的观念和模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强调文化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和框架体系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强调“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难题提供思路和启示,为我们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找到了突破口、生长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看,文化自信指明了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实践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文化自信的提出,正好为我们解决这一主要矛盾指出了实践方向。那就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要求和部署,在新的实践中,扎扎实实地搞好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抓好文化建设,更好地在国内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在国际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建设,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为中国和世界人民带来福祉。
从我国要实现由富变强的历史性飞跃看,文化自信是实现这一新飞跃的必然要求。“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复兴。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都离不开文化的积极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实现振兴强盛,都需要以文化自信、文化繁荣发展为支撑。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是接近目标,越需要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从国家安全看,文化自信是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激烈斗争、保证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可预测的因素日益增多,不确定性明显增强。信息大爆炸,传播大变革,多元文化碰撞冲击强烈,社会急剧转型,使得人们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表现出更多困惑,呈现出信念缺失、精神空虚、价值虚无、享乐拜金等一系列问题。信息化、网络化的普及,既给人们便捷借鉴和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提供机遇,又给各种不良文化的渗透提供渠道,使得我国不可避免地受到腐朽、有害、不良文化的挑战,影响国家的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在诸多意识形态的巨大浪潮中,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阵地,抵制腐朽、有害、不良文化的冲击,才能在对外交流和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话语权,确保国家的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
福祉。
从我国要实现由富变强的历史性飞跃看,文化自信是实现这一新飞跃的必然要求。“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复兴。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都离不开文化的积极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实现振兴强盛,都需要以文化自信、文化繁荣发展为支撑。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是接近目标,越需要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从国家安全看,文化自信是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激烈斗争、保证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可预测的因素日益增多,不确定性明显增强。信息大爆炸,传播大变革,多元文化碰撞冲击强烈,社会急剧转型,使得人们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表现出更多困惑,呈现出信念缺失、精神空虚、价值虚无、享乐拜金等一系列问题。信息化、网络化的普及,既给人们便捷借鉴和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提供机遇,又给各种不良文化的渗透提供渠道,使得我国不可避免地受到腐朽、有害、不良文化的挑战,影响国家的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在诸多意识形态的巨大浪潮中,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阵地,抵制腐朽、有害、不良文化的冲击,才能在对外交流和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话语权,确保国家的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