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开启新媒介现实主义 切近网络文学发展实际

  现实主义越来越成为网络文学发展的重要转向。近年来,网络文学也出现了现实题材的创作热潮,这值得充分肯定。但也需要注意到,在新媒介语境下,现实主义创作及理论也面临新的审视和重铸。黎杨全认为,新媒介带来了新的现实与新的想象力,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的新媒介现实主义崛起。它对“现实”的理解由现实生活扩大到网络现实、虚拟现实。所以,网络作家既可以表现传统意义上的现实生活,也应该深入挖掘虚拟生存体验,还可以表现这两重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当然,新媒介现实主义不是假大空的伪现实主义,需要关注现实,表现时代变迁,传达真善美。工业题材一直是小说创作的重要题材,网络文学也找到了适合表现和传播这一类题材的方式,并逐步建构起新的艺术范式。马季通过对近来一系列工业题材网络小说作品的梳理发现,虽然工业题材网络小说习惯采用“金手指”化解矛盾与危机,化专业知识为梗,在艺术形态上与传统工业题材小说有所不同,但它们的精神内涵是一脉相承的。以“科技兴国、重生创业”展现当今时代的精神诉求,恰恰体现了网络作家的文学表现力和责任担当。

  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立场,作品才会具有永久生命力。我们期待更多的现实主义网络文学作品及理论观点。

  ●在新媒介语境中,现实主义传统应该得到重新重视与强调,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新媒介带来了新的现实与新的想象力,必须将这种新现实与新的想象力融汇于现实主义中,我们可称之为新媒介现实主义。

  ●新媒介现实主义应充分利用数字媒介的特点,实现文艺的大众化、生活化。

  新时代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网络文学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客观来说,网络文学还没有出现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网络文学的发展还没有充分利用媒介变革带来巨大文化契机。除了与网络文学过于商业化有关外,这种情况与理论界、批评界的“失语”也有密切关系。在我看来,理论界需要根据新媒介语境重建现实主义传统,以此推动网络文学的发展,推动网络文艺精品的建设。

  在新媒介语境中重建现实主义传统

  时至今日,现实主义文论经过现代主义、后现代文化理论的冲击,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些经典命题,如强调社会现实与文学之间的镜像关系、典型理论、思想性倾向性、文学的教育作用与社会功能等,在很大程度上遭到了解构。但在新媒介语境中,现实主义传统应该得到重新重视与强调,赋予其新的生命力,这可以从可能性与必要性两个层面来理解。

  从可能性来讲,数字媒介深刻地改写了现实与自我的定义,改变了人与现实的关系,客观上要求重新审视文艺、现实、真实等理论命题。数字媒介带来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与混合现实,世界由物理意义上的固定、硬性存在而具有可塑性与变形性,自我呈现为多重化、非中心化,自我与现实之间成为复杂的嵌套关系。文艺的基本问题是艺术家如何处理自我与世界的关系,在此情况下,文艺与现实的关系必然面临着重新审视与思考,传统现实主义的一些理论命题会得到新生与重建。

  网络文学开始出现现实题材的创作热潮,有关部门积极提倡现实题材创作,一些代表性的文学网站也开始设置专门的“现实频道”,在中国作协发布的“2018中国网络小说排行榜”上,现实类题材作品占据了一半的席位,而有的文学网站“现实频道”上线不到一年,就有4万多部现实题材作品。与此同时,传统的幻想类题材也开始生活化,被称为“生活流”。这种现实题材的创作倾向既是网络文学发展20年之后自我转型、突破瓶颈、扩大创作空间的需要,也与网络社会由早期的虚拟空间日渐转向虚拟与现实的互渗相关,这在客观上为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与重建奠定了基础。

  从必要性来讲,重建现实主义传统,不仅有助于网络文学创作表现二次元等虚拟世界,也表现被淡忘的线下生活,加强网络文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具备更广阔的现实视野,开拓更丰富的题材领域,实现网络文学发展过程中的转型。网络文学突出的社会性,要求重建现实主义传统。数字媒介前所未有地加强了文学的社会性。网络文学成为一种社会形式,它的生产、运营与阅读模式具有突出的社会性特征。写作与阅读不再是传统文学的个人行为,而是社会性、群体性事件。与此同时,网络文学与日常生活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并通过影视、游戏、动漫等衍生品进行了广泛的传播,改造着参与者的日常生活,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与文化功能。

  所以说,不能仅仅从文学意义上来看待网络文学,更要从社会、日常生活、文化建构层面来理解其重要性。因此,在新媒介语境中,必须坚持用现实主义传统理解文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强调两者的同构性与相关性。由于网络文学的过度商业化,部分网络文学作品呈现出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倾向。面对这种情况,显然需要重新强调现实主义传统的思想性、倾向性,强调文学的教育作用与社会责任意识,要求网络文学传递社会正能量,提升整个社会的人文精神。这样既有利于中国年轻一代价值观的塑造,也有利于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

  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还对当下网络文学创作具有针对性的纠偏作用,能提升其写作质量、创造文艺精品。现实主义传统强调关注现实,从现实生活中提炼素材,这有助于改变一些网络文学作品胡编乱造的创作倾向;现实主义传统强调典型化,注重人物描写的个性化,这有助于改变网络文学在人物塑造上的类型化、脸谱化倾向;现实主义强调艺术概括,这有助于改变网络文学在情节上的拖沓、注水现象;现实主义传统强调作品的教育作用,这有助于写手们在网络文学的娱乐性中融入正确价值观。其他理论与创作原则对网络文学的写作也有促进作用,但不如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这样具有针对性。

  借鉴带有网络印记的想象力,突破传统现实主义

  网络文学的创作需要提倡现实主义原则,但在新媒介语境中,我们也必须与时俱进,发展现实主义。

  作为一个家族相似概念,现实主义在发展过程中有多种形态,如心理现实主义、理想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等。新媒介语境中的现实主义既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写实文学”的传统,也不是巴尔扎克式的经典现实主义传统,也不是20世纪经过现代主义改造的欧美现实主义传统,而是受到新媒介影响的现实主义。新媒介带来了新的现实与新的想象力,必须将这种新现实与新的想象力融会于现实主义中,我们可称之为新媒介现实主义。

  网络社会带来了不同于传统社会的新现实,即数码化现实。人们常常认为数字媒介只是一种载体、一种工具,但实际上,不能仅从工具意义上理解数字媒介,它更是本体意义上的生存。麦克卢汉曾有一句箴言式的口号“媒介即信息”,其主要意思就是强调媒介不仅仅只是媒介,而是会强烈影响信息内容与媒介参与者的精神结构。对可生存、可出入其中的数字媒介来说,情况更是如此。数字媒介带来了生存的新定义,这种生存,就是网络生存。

  人们对现实的理解受制于“无马之车综合症”(即把汽车理解成没有马的车,比喻用旧眼光看待新事物)的影响,把现实总是理解为传统意义上的现实。随着数字媒介对日常生活的渗透,网络生存正是人类当下及未来的现实。这种新现实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的数码革命就开始了。随着各类计算机的功能日益强大,个人计算机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进入日常生活。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数码现实本身成了现实,而不再是现实的模仿、复制或表征,网络本身成为新生活。

  与此同时,这种数码技术呈现的新现实,并不是远离现实的存在,而是体现为数字技术从内部对现实的重构与编码。从数字技术对现实生活的虚拟化来看,虚拟不是抛开日常现实起作用,而是在现实的内部起作用,体现为对现实的重构与编码。也就是说,不存在一个赛博空间(即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里的虚拟现实)等着我们去进入与退出,而是我们的日常生活本身被赛博化了。这种虚拟维度,既超越又交织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

  网络生存也带来了新的意识结构、情绪体验、感知与想象。有学者提出了“赛博知觉”的说法,以说明赛博空间带来的新的感知、思考与想象方式。举例来说,网络生存让我们摒弃了传统的线性思维模式,更习惯于整体、系统与非线性的思维;从关心我们由什么而创造到关心我们能创造什么(日渐走向人工世界);由个体感知走向“界面知觉”;我们开始具有“连接体”意识;习惯用计算机增强自我等等,以及在心理空间和网络空间、物质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穿梭的双重意识等等。

  数码化现实对网络文学的作用是多重的,既给网络文学带来了深层内容,如世界想象、虚拟时空关系、主体的多重性与非中心化、网络社群与虚拟人际交往等等,也带来了“架空”、“随身”、穿越、重生等想象力与写法上的潜在启发,它们成为网络文学表层语义之下的深层结构。在此意义上,网络文学呈现了这些新现实与新的想象力。

  因此,新媒介现实主义对“现实”的理解应由现实生活扩大到网络现实、虚拟现实,不仅包括线下的现实生活,也包括线上的虚拟生存,还包括现实与虚拟之间的转换及其悖论,这是对传统现实主义的突破。

  现实主义是艺术家看待他们生活世界最基本的认知方式。在新媒介语境下,“世界”本身已经发生了变化,不仅呈现为实体性,也体现为虚拟性。网络作家既可以表现传统意义上的现实生活,也应该深入挖掘虚拟生存体验,还可以表现这两重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在创作技巧上,如果说古典现实主义强调的是典型人物的个性化、性格的丰富性、典型环境的塑造、倾向性与艺术性的结合等要求,20世纪现实主义开始有意识地吸收现代主义的荒诞、变形、魔幻、意识流等手法,新媒介现实主义则可以借鉴穿越、重生等带有网络印记的想象力,在创作手法上突破传统现实主义。

  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来理解现实、观照现实

  结合新媒介的特点,新媒介现实主义应坚持这样一些基本原则:

  在新媒介语境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指导地位。在网络时代,媒介技术在社会生活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社会政治经济日趋全球化、一体化,媒介的拟像、中介与数据库功能日渐突出,广泛兴起的自媒体带来了众声喧哗的时代,文艺与现实、文艺与资本、文艺与大众等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在让人眼花缭乱的“超空间”中,网络作家应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指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方法去分析社会现实、指导创作,将复杂的社会语境、政治经济条件与文化状况联系起来,深刻理解现实、观照现实,才能创作出真正具有历史深度与时代感的文艺精品。

  新媒介现实主义应坚持现实主义品格。新媒介现实主义不是假大空的伪现实主义,需要关注现实中国人的处境、梦想与灵魂,表现时代的伟大变迁,关注网络社会人的生存状况,做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传达真善美。中国网络文学已经形成了海外传播热潮,但要想真正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公认的经典,需要在其中贯注现实主义精神,既书写中国经验、中国故事,展示中国风貌,也对网络时代的人类共同命运有深入思考。

  新媒介现实主义应充分利用数字媒介的特点,实现文艺的大众化、生活化。文艺本是世俗、大众化的活动,但在人类历史中,文艺逐渐被精英化、案头化。新媒介充分释放大众的主动性,大众可以写作、阅读、点评与传播,这在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网络文学过度的商业化,伤害了这种大众性,或者在内容描写上迎合与绑架大众,或者发展粉丝经济、强力培植粉丝意识。为此,新媒介现实主义应走出艺术中心论与精英立场,创作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在服务大众中找回自我定位与价值追求,同时也需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寓严肃性于娱乐性之中,实现文学的人文价值与社会功能,从而真正重建大众的文学生活。

  新媒介现实主义在艺术上坚持开放性原则,充分利用新媒介技术及想象力,实现现实主义艺术手法的创新。现实主义在发展过程经历了从艺术再现现实现实的艺术再现这一过程,前者更强调现实,后者更突出艺术,相比古典现实主义来说,当代现实主义更为注重艺术呈现的技巧与形式。新媒介现实主义应充分利用新媒介带来的技术条件及想象力,实现艺术上的创新与突破。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启新  启新词条  切近  切近词条  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词条  媒介  媒介词条  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词条  
新闻出版

 大格局的中国文学通史

 这是一个很大的工程。“浦江清先生在大学任教三十年,教中国文学史的时间最久,曾有志于撰写中国文学简史”(吕叔湘《浦江清文录序》),但1957年,他才53岁就去世...(展开)

新闻出版

 写好讲稿是一项基本功

 讲好党校的课,要求党校教师有理论素养,授课内容有学术框架。而备课、写讲稿的过程,就是教师对授课主题进行研究的过程。因此,写好讲稿是党校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功。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