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今天,我们为什么读经典

  “好的书籍”不只有一个标准、一种定义,但这些书一定洞穿了生活的某些本质,揭示了物质世界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某些奥秘,能够给人以深刻启发与教益。

  经典对不适当生活的纠正,对正义与非正义的制衡意义是巨大的。读经典,有助于我们从沉痛的教训中找到前行的路,得到更充沛的继续前行的力量。

  阅读对于一个人、对于一个民族的精神养成所具有的意义,是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古往今来的历史一次次昭示,人类什么时候善于积极地从前人和当代人的智慧成果中充分汲取有益的养分,什么时候就会为推动社会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然而,就当前的读书生态而言,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我们国家已经由书籍的贫乏迅速地走向了书籍的过剩,纸质及网络阅读物的“大爆炸”几乎无处不在。而且,得益于科技助推、文化复制的便利,阅读在随时随地可以实现的同时,碎片化、浅白化、伺服式阅读接踵而至,出版上的甜腻、平白、浅俗之风日盛,一些陈腐浅俗的文字被裹以炫目的糖衣,在克隆复制、跟风抄袭的浪潮中四处泛滥并得到膜拜。随便浏览一下当当网图书的文学板块,便可看到文学热卖区“文学鸡汤”大行其道,如尺度的《世界很忙,而你刚好愿意为我有空》以5000万点击量赫然名列前茅,曾写出“三宫六院的胸怀+株连九族的身世”一类酸鸡汤的“文青”,以其“青茫三部曲”800万册的销量而成为“翘楚”。“鸡汤文学”诸如此类的神话,引得大小出版机构趋之若鹜,挤压着纯文学的生存与出版空间,无情挤占了大众特别是成长中的年轻人的宝贵阅读时间。不消除浅俗低智读物的影响,不追求启人心智的“好的书籍”,民族精神的健康成长就可能受到威胁。

  “好的书籍”不只有一个标准、一种定义,但这些书一定洞穿了生活的某些本质,揭示了物质世界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某些奥秘,能够给人以深刻启发与教益。而且这些书可以常读常新,就像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所说的那样,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有发现的惊喜,“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哈姆雷特》《浮士德》《红楼梦》《红与黑》等经典,无疑就是具有超越时空非凡力量的“恒久的模范”,是最好的、最值得读的著作。

  促进使命感的养成

  读经典会丰富人的文化阅历,增强人的文化责任,促进人生使命感的养成。汤一介先生曾经在《我为什么而活》一文中写道:“我那时认为,我来到这个世界上,活着就应有一种历史使命感,应对社会负责任。”这种担当就有来自古今中外文学经典潜移默化的影响,他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经典相伴随。他讲道: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深受孔子“天下有道”之理想和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精神的影响与熏陶。读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父与子》《罗亭》,使他对人道主义有了一定的兴趣和认识;读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更加深了对人道主义的了解。他由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感悟出“悲天悯人”的感情可以化为一种力量,那就是中国儒家所提倡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生死观”,以及承担“人生苦难”济世救人的理想。

  汲取前行的思想力量

  读经典可以汲取前行的思想力量。因为经典如康德说过的那样,处理的是有关“头顶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等重大问题。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过:“阅读所有的优秀名著就像与过去时代那些最高尚的人物进行交谈。而且是一种经过精心准备的谈话。这些伟人在谈话中向我们展示的不是别的,那都是他们思想中的精华。”“思想中的精华”超出人们一般经验的提炼与概括,往往高度凝练了人类的生存经验。是经典作家以艺术细节的呈现将文本升华为具有高度形而上价值的存在。有的经典作品对人类生活图景的描写可能是夸张的、变形的,甚至以人们难以接受的方式呈现世界的图景,但揭示出的人生和社会的真理却往往更为深邃,可以惠及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如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威廉·戈尔丁的《蝇王》等。这些经典可能还会具有一定的预见性、超前性,不少经典在面世的时代不为人们看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显露出光芒与力量,就是这个道理。因此,阅读经典可以调动思维能力,对这些思想精华进行一番消化与吸收,特别是促使人们对历史与现实进行再思考,从而不断检视自己对待万物、对待世界的态度。要想在现实生活中避免趋于功利,思考能力的提高和理性定力的增强特别必要。

  有益于吸取历史教训

  读经典必定有益于我们吸取历史的教训,从前人的提醒与警示中,让未来的路走得更好。英国十九世纪诗人柯勒律治曾经说过,文学一个最大的作用就是“通过唤醒人们对习惯和麻木性的注意,引导人看向美丽的新事物”。不少文学经典以不妥协的,不顺应生活、逆着生活的反差性,从反面给人教训,或者提醒人们自身的不完善,让文学从反面成为生活最清醒的守护,让不完善的社会能够保持更健全的理想。从某种意义上说,或许这些经典的思想价值更为可贵。比如老舍的《四世同堂》并没有正面描写抗战,而是表现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的生活,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他通过这些人的经历试图告诉我们,普通中国民众由完全无知到民族觉醒走过了何等漫长而沉重的路。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里指出:“人,趋于完美之后,就是动物中最好的,但是,一旦脱离法律和正义的约束,却又是最坏的。”一般来说,经典提供的就是“最好”与“最坏”的典型,意在提醒人们去铭记。学者许嘉璐也认为:“善与恶的斗争有史以来就有,各个民族都在反思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不过就是在善与恶的天平上加大制衡。”经典对不适当生活的纠正,对正义与非正义的制衡意义是巨大的。读经典,有助于我们从沉痛的教训中找到前行的道路,得到更充沛的继续前行的力量。

  攀登人类思想精神高峰

  读经典等于攀登一个个人类筑就的精神高峰,在攀登的过程中使自己的精神和思考力不断得到强健。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生活舒适度的追求,获得外在事物的便捷性在增加,而精神文化上所有易得的、浅近的东西给人带来的“好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智的萎缩与退化,习惯于此就会放弃思考,拒绝接触超过自己理解惰性的东西。经典是无数思想文化精英累积下的成果,阅读的过程不会像浅阅读一样一路亨通。但是经典“不一定教给我们以前不懂的东西。在经典中,我们有时发现的是某种自己已经知道(或者以为自己知道)的东西,但不知道是该作者率先提出的,或者至少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与其联系在一起。”(卡尔维诺语)经典所具有的不同凡响之处在于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知识的提供,而是有益于心智的启发;经典如同设置了思想重峦叠嶂的山峰与奔流不息的巨河,人类对经典的阅读,就是在一次次向与自己体力完全不相称的山峰发起攀登,就是在赤脚涉过自己从未知晓的激流险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这样一个时代,志存高远,凝神聚力,就一定要善于克服种种惰性,克服意想不到的困难,不断地去开掘不同时代人们的思想成果宝藏,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充分的准备,随时投入到实现民族复兴的事业中去。■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今天,我们为什么读经典  读经  读经词条  今天  今天词条  为什么  为什么词条  我们  我们词条  
新闻出版

 革命的时代人民的艺术

 当尚辉的新作《人民的艺术——中国革命美术史》摆上案头,我就有了阅读的欲望。我很想知道他从哪一角度切入并处理主题叙事遇到的诸多难题。  作为“革命美术史”的写作...(展开)

新闻出版

 江河万古:历史的共相与殊相

 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的五百年中,中国既体验了没顶的惊险,也学习着弄潮儿冲浪的功夫——  在数千年的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上,我所看到的十分有限,正如渚岸望江,有时看到...(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