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展江:《新闻联播》应该怎么改?

  几年前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过对《新闻联播》的看法,后来被媒体整理成“段子”。其中有一句有所冒犯的话是:“《新闻联播》挺好的,就是我不看。”在我看来,中国媒体已经呈现多样化,但《新闻联播》似乎不会改变,或者说是中国媒体中最后一个改变的。

  可是《新闻联播》这个在新闻和宣传并存的时代承载着官方最重大宣传任务的节目,已经得到指令要改革了。这多少令我有点意外和得意,莫非大家的批评得到了积极回应,莫非我的“段子”起了点作用?

  笔者只是一介教书匠,并不清楚《新闻联播》即将改变的动力何来,它将走向何方?如果硬要猜测,那我宁愿说是公众的长期批评和收视率这个商业因素是基本动因,但是国家高层的新看法可能才是直接近因。

  中国的改革开放至今已逾三十年,思想解放的波澜让国人至少打破了内心的思想禁锢。如今如果有人还在利用受众群体巨大的传媒从事具有神学意味的特殊传播,其与时代的反差以及所达致的滑稽效果就自然十分显眼。

  当一种人们在私下里根本不信的东西还被字正腔圆地当成真货来推销和表演时,那恐怕不仅是知识分子和都市市民,而且越来越多的官员也无法忍受了。尽管时下假货、假话、假客套、假仪式盛行,但是看不下去的人、特别是高层人士还是不乏其人。

  君不见,不久前发布的前总理朱镕基先生的新书中,就有多处提到央视,尤其是他属意和特别支持的《焦点访谈》节目。朱镕基几乎唯一一次的题词就是给了《焦点访谈》:“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请注意这里朱氏作为高官给出的“群众喉舌”定位,清晰而独特地指出了媒体的人民性。

  朱镕基恐怕不便提及《新闻联播》,但是他在新书中有一篇“和《焦点访谈》节目组座谈时的讲话”(1998年10月7日),其中谈到:“过去我们经常说,宣传工作要‘以正面报道为主,以宣传成绩为主’……这种观点也束缚了我们。什么叫以正面报道为主?是指99%都应该正面报道吗?98%、80%就不行吗?”

  这才有了《焦点访谈》的兴旺,所以它在朱镕基在任最后时期前后的2001-2003年获誉“焦青天”。但是这带来了一个问题:歌颂型的《新闻联播》与揭露性的《焦点访谈》分别占据黄金一小时的各半,彼此反差那么大,却又在“中国特色”中共存。当时有些地方官员的选择是:上《联播》,下《访谈》,意思是说,千方百计在《新闻联播》露脸,动用各种资源级将《焦点访谈》的曝光节目扼杀掉。

  当然,只要朱镕基在任,所谓的“下《访谈》”谈何容易。而且在2004年春,《焦点访谈》还获准以50%甚至70%-80%的节目比例从事舆论监督。可是自从2004年秋季以后,《焦点访谈》雄风不再,以至于揭露曝光节目成了点缀,甚至不时变成了准《新闻联播》。笔者从侧面了解到,《焦点访谈》的一些节目之所以未播出,并非事实和观点有错,而是被批评方以其能量将节目“公关”掉。

  所以,对于《焦点访谈》而言,改革方向非常清晰,那就是它首先回到朱镕基时代。恰如朱镕基所言:“没有这样的节目,群众的声音反映不出来,那还有什么民主?还有什么监督?”而这几年《焦点访谈》屡屡失声,谁得益、谁受伤不言自明,随之而来的官民对立和社会矛盾就只会愈演愈烈了。

  但是《新闻联播》怎么改呢?这可难回答了。要打破“领导很忙、中国人民很幸福、外国很乱”的三部曲,恐怕离不开胡锦涛所说的“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恐怕不能再回避似乎对传播者和管理者不利的新闻;恐怕要多考虑新闻价值,而不是简单的官阶高低设定新闻位置、长短;恐怕不能再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上实行双重标准。不仅仅是“在节目片头、演播室等主要包装形态上作出调整”,“节目形态与语态”的“显著变化”。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新闻联播  新闻联播词条  应该  应该词条  怎么  怎么词条  
新闻出版

 写好讲稿是一项基本功

 讲好党校的课,要求党校教师有理论素养,授课内容有学术框架。而备课、写讲稿的过程,就是教师对授课主题进行研究的过程。因此,写好讲稿是党校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功。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