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内”“外”合力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

  核心阅读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实现就业发展目标,离不开整体就业状况的稳定与就业质量的全面提升,其中,稳定农民工就业、提升其就业质量,成为整体工作的重中之重。实现更加稳定、更高质量的就业,离不开政府部门与企业的“外发力”,但更离不开向农民工自身进行的“内挖潜”。

  在当前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困难企业增加的情况下,农民工就业更容易受到冲击,保农民工就业更需各级政府精准发力,使外部环境的宽松和自身技能的提升,形成扶持农民工比较充分就业的合力发展态势。就业农民工进城的立足之本,通过积极的外部助力和内部激发的活力,使农民工在比较充分就业中,达到就业质量有新的提升才是根本目标。显然,实现更加稳定、更加高质量的就业,离不开政府部门与企业的“外发力”,但更离不开向农民工自身进行的“内挖潜”。

  破除阻碍农民工就业质量提升的体制机制藩篱

  国家统计局近期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农民工总量已达2.88亿余人。另据2018年初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布的数据,全国职工总数当年已达3.91亿人左右。也就是说,我国产业工人中,近8成为农民工农民工已成为产业大军的主体。可以说,稳定就业、提升就业质量,首当稳定农民工就业,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

  近年来,我国农民工的整体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农民工就业机会日益增多、劳动权益得以保障,且各地的就业环境不断改善,农民工就业能力不断提高。但是,长期以来,受制于城乡二元制度的制约、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的存在,居住政策、户籍制度以及城市对农民工尚未提供全面、均等的公共服务等因素的影响,总体来看,农民工就业质量就业选择余地仍然偏少,行业和职业均具有高流动性及高风险性特征,农民工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时有发生,总体就业质量尚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从宏观层面而言,稳定农民工群体就业、提升其就业质量,最根本的还在于破除城乡二元制度,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坚定不移、积极稳妥、分步推进农民工的市民化,使“农民工”这个词汇逐步成为历史;要加快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吸纳、包容更多的农民工到城市中工作、生活;城市的公共服务要逐步实现均等化,要为农民工提供与城市居民一样的高质量公共服务,在子女教育、住房、医疗、养老及精神文化生活方面,要打破体制机制壁垒,让农民工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

  当然,实现上述目标,需要有条不紊地加以推进,需要假以时日。同时,也需要不断加快发展步伐,以期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根本性改变。

  支持农民工投身城市工作、生活中

  从根本上说,稳定农民工群体就业、提升其就业质量,离不开农民工自身的改变,离不开农民工群体全新自我的形成。毋庸讳言,受农民工自身语言、生活习惯以及生活方式的影响,思想观念相对保守,农民工对于城市生活、城市生活节奏以及诸多新生事物多在内心里排斥、抗拒,这导致他们与城市生活多格格不入。加之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群体的各种偏见,造成了农民工群体客观上与城市居民群体的格格不入。

  相关部门应从长远发展着眼,促使农民工尽快从心理上、行动上融入城市工作、生活,真正改变自身的精神状况,应多在改变农民工整体心理状态以及精神状态、精神风貌上下功夫。在工作中,应针对农民工普遍的心理状况,有的放矢,以谦和的、平等的姿态对待农民工,唤起他们的自信、打消他们的自卑,激发他们对工作、生活的热情与积极性。

  在具体工作中,应有两个“正视”及两个“不排斥”意识,即正视农民工普遍素质有待提升、精神状态不佳的现实;让农民工正视自身存在诸多短板的现实,进而双重发力、双重加以改变。城市居民不排斥农民工参与、投身城市精神文化生活及公共事务,农民工自身不排斥城市精神文化生活、城市生活节奏以及新生事物。

  同时,还应充分建立起社会的信任机制,让城市居民与农民工互帮互助互信。应扩大农民工的社会交往,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其与城市居民更快、更好地彼此接受、融合。与此同时,应着力改变农民工的工作待遇、工作环境及工作条件,保障、维护农民工的工作生活权益,提升他们的消费水平。使他们有与城市居民一样的闲暇时间、一样的工作待遇以及一样的热情,积极参与、投身城市生活。

  当然,相关部门的工作还需进一步精准、有效,使事务性的工作充满人文关怀,充满对农民工群体的爱,充满对改变其现状的热情。

  调动农民工提升自身素质以及掌握职业技能的积极性

  近年来,提升农民工的职业技能、令其掌握一技之长受到各方重视,拥有职业技能的农民工增加对稳定就业、提升就业质量意义重大业已成各方共识。随着对农民工群体职业技能培训力度的加大,拥有各方面技能的农民工大量涌现,成效斐然。

  但总体来说,技能型工人在农民工群体中的总量仍然偏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专业化、市场化程度仍嫌不足。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方面,还存在诸多体制机制以及投入等方面的短板。数据显示,最近几年,我国农民工中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一直徘徊在30%左右。并且,这些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距真正独当一面、掌握一技之长的技能型工人尚还有一定的距离。

  企业作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主体,承担着培训农民工、使其从一无所长一变而成技能在身的技能型工人的重任。但囿于一些农民工流动性大、职业转换快甚至存在“短工化”的现实以及经营上投入产出比方面的考量,加之一些农民工自身学习能力不强、学习热情不高等因素,使得不少企业往往吝于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投入。久之,使得一些农民工自身安于现状,只能从事简单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工作。

  只有加大对农民工群体的培训力度,使更多的农民工成为掌握相关方面技能、成为技能型工人,才能从根本上稳定就业、提升就业质量,进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而从现实来看,企业只有加大培训的投入力度,才能提升生产质量与规模,在企业内部形成培训发力、培训倍增效应的良性循环。

  当下,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是,被动型、填鸭式以及“任务式”培训居多。而如何增加培训的魅力与受欢迎度,让农民工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令其主动、积极甚至自掏腰包参加培训,成为摆在相关部门、企业乃至全社会面前的一道待解的课题。

  这就更需大力更新农民工的观念,要让其认识到,职业技能培训并非可有可无,其可以实实在在地改变自我。同时,要让农民工看到自我价值的实现、“真金白银”的到手以及自身的改变,皆系于职业技能培训。甚或可以说,此乃其自身能否立足于工作、能否融入城市工作、生活必须迈过的一道坎。

  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农民工平均年龄为40.2岁,40岁及以下农民工所占比为52.1%,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51.5%。另有数据显示,现今,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农民工已达71.8%。

  这些数字告诉人们,当今时代,农民工群体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显然具有更大的改变自我的动力、更强烈的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意愿以及更好融入城市工作、生活的热望。在此,相关部门、企业及全社会,都应认识到这一变化了的现实,适应这一变化了的现实,在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上应舍得投入、善于投入。应坚信对农民工群体的职业技能培训投入愈快、产出愈快,投入愈大、产出愈大。

  总之,应充分调动起农民工群体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点燃其心中自我职业发展、自我技能提升的激情。由此,使农民工群体的就业质量得以稳步提高,进而实现产业工人整体就业水平的提升,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合力  合力词条  农民工  农民工词条  提升  提升词条  就业  就业词条  质量  质量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