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第一,未来五年是党的中心任务的历史性转变期,党的中心任务转变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要紧紧抓住开局起步的关键期,认识并遵循“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二,未来五年是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的深刻变革期,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党的中心任务的历史性转变、国际力量对比的调整,我国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必须合理应对。第三,未来五年是实现2035年总体目标的关键期,对达成“十四五”规划目标、确立“十五五”规划目标、实现2035年中国式现代化第一步总体目标至关重要,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第四,未来五年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要通过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等一系列战略举措,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第五,未来五年是国民经济承受各种超预期因素叠加风险和空前严峻下行压力的冲击期,为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和2035年总体目标,必须化解不断增大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以及不断加剧的潜在风险。要完成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系统观念,稳中求进,科学而有效地推动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十四五”;经济下行压力;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稳中求进
引用格式:刘伟.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J].中国流通经济,2022(12):3-8.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未来五年是党的中心任务的历史性转变期,是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的深刻变革期,是实现2035年总体目标的关键期,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是国民经济承受各种超预期因素叠加风险和空前严峻下行压力的冲击期。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特别是经济发展方面的目标任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未来五年是党的中心任务的历史性转变期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的初心使命,在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就被作为基本纲领写入了党章。早在1945年在延安召开的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把实现工业化、农业近(现)代化作为党的重要奋斗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同志更是多次强调要努力实现四个现代化。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报告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并从现在起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党的中心任务。在党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进程中,推动现代化并以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始终是党的奋斗目标。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了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的党的主要历史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完成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党的主要历史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和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完成了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党的主要历史任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活力的体制保障和快速发展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成熟稳定的制度基础和更雄厚优越的物质条件,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党的中心任务也随之发生了历史性演进。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五个方面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从九个方面凝练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从五个方面阐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和战略安排。深入论述了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系统部署了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可以说,党的二十大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纲领。
那么,如何认识未来五年的关键意义,如何认识未来五年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认识未来五年需要践行并达成的目标任务,怎样才能切实把握好未来五年中国式现代化开局起步这一关键时期,特别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而言,未来五年具有怎样的意义和特殊性?对这些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加以探索,需要从长期发展实践中总结规律。党的二十大报告从领导核心、前进道路、精神风貌、发展理念、重要保障五个方面总结概括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必须坚持的五条“必由之路”。这既是我们从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规律性认识,也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客观要求。对经济发展而言,极其重要的就是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走好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把握好开局起步的关键五年具有极为重要和特殊的时代意义。
二、未来五年是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的深刻变革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牢牢把握机遇,勇敢面对挑战,推动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在20世纪的后20年,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我国抓住国际国内各方面深刻变化所形成的历史机遇,超额实现GDP总量翻两番目标,进入初步小康阶段。在21世纪的前20年,我国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党中央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人均GDP翻两番目标,面建成小康社会,达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该目标已如期实现。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后,我国是否仍然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是一个需要作出明确判断的重大问题。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未来五年恰是我们认识、适应进而把握战略机遇的关键五年。
一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在为我国经济的动能变革、结构变革、质量变革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形成更为严峻的竞争态势和发展的不确定性。科技创新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不确定性,未来五年是我国技术进步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技术进步的主要方式已经从以往低水平发展阶段的“模仿”逐步转变为现阶段的“创新”,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指出的,我国已经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未来五年我国能否高效实现创新转型,切实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对2035年我国能否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具有决定性意义。
二是进入新发展阶段后,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演变和党的中心任务的历史性转变,随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日益接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更加尖锐复杂。未来五年,我国将面临一系列前所未遇的新的发展性难题,特别是一系列结构性矛盾。其中比较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是,未来五年我国要跨越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只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方能稳健进入高收入发展阶段。为实现“稳健”跨越,考虑到经济全球性波动以及汇率变化等因素,实际水平一般需要高出起点线20%~30%,如此才能为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经济发展基础。
三是未来五年是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大国博弈不断加剧、国际关系复杂变化的时期。一方面,从全球化进程看,在全球化中地位的提升为我国发展创造了更多新的战略机遇;从世界经济结构看,亚太地区与发展中国家重要性的提升为我国发展带来了更多战略合作空间;从国际权力格局看,美国霸权的日渐衰退在客观上约束了其对我国发展构成的外部战略压力;从全球治理体系看,发展议题与发展中国家诉求被纳入世界主流治理逻辑,增加了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战略话语权;从科技产业发展潮流看,新技术革命在带来不确定性的同时,也为我国动能转换、弯道超车带来新的战略重构机遇。另一方面,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分析的:“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习近平同志指出:“过去我们是顺势而上,机遇比较好把握;现在要顶风而上,把握机遇的难度就不一样了。过去大环境相对平稳,风险挑战比较容易看清楚;现在世界形势动荡复杂,地缘政治挑战风高浪急,暗礁和潜流又多,对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过去我们发展水平低,同别人的互补性就多一些;现在我们发展水平提高了,同别人的竞争性就多起来了。”
三、未来五年是实现2035年总体目标的关键期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生、生态环境、国家安全等多个方面。未来五年,我国将完成“十四五”规划,确定和开启“十五五”规划。“十四五”规划规划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达成和“十五五”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确定,对实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具有开局起步的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和进程的角度,进一步明确了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其中,经济方面的目标任务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取得重大进展。”也就是说,要为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打下经济增长基础,实现迈向高收入发展阶段所需的经济成长,为2035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奠定科技自强自主基础,为2035年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新型“四化”创造阶段性发展条件。体制机制方面的目标任务是:“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也就是说,要为2035年建成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现代经济体制作出实质性贡献。民生方面的目标任务是:“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也就是说,要与2035年应达到的民生目标保持一致。
显然,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是与2035年总体目标特别是其中的经济发展目标相互衔接的,也是极其艰巨的。为如期完成未来五年的目标任务,必须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把握好五个方面的重大原则。一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要遵循的客观规律,应对空前复杂风险挑战、集聚强大力量所要把握的重要原则。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本方略。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目的,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力源泉。四是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和活力。五是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以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状态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当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真正推动现代化取得新进展,必须大力发展和解放生产力,夯实物质和技术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未来五年能否取得高质量发展的新突破,对2035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本实现新型“四化”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也就是说,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党的“中心任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以需求与供给高水平良性互动为基础的均衡发展,是作为基础的强劲而可靠的国内大循环与高质量高水平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的开放型发展,是以现代化经济体系为保障、以产业链供应链和生产再生产畅通为特点、以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为主要动能的安全高效发展,是以补齐城乡二元经济与区域布局不合理短板为重要任务的协调发展,是国民经济各方面量的指标合理增长与经济结构等质的指标有效提升有机统一的合理发展。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久久为功的战略举措。
一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健全宏观治理体系,完善宏观调控政策机制。总之,要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现代经济体制,为高质量发展打好制度体制基础。二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壮大实体经济,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加快补齐短板,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这是因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对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决定性意义。三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村农业优先发展,深化农村土地制度、经营制度等多方面改革,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特征。这是因为,对现阶段我国这样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而言,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四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这是因为,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区域布局和区域性战略发展极的培育,对我国这个区域禀赋差异显著的发展中大国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既有特殊意义也是客观要求。五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通过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推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扩大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等。这是因为,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立足国内大循是大国实现现代化所必须具备的发展自主性、主动性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提高对国际经济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形成高质量的国内国际相互促进的双循环格局。显然,完成上述战略性任务需要面对严峻的挑战,未来五年作为开局起步阶段,是克服各种困难应对各方面挑战的攻坚期。
五、未来五年是国民经济承受各种超预期因素叠加风险和空前严峻下行压力的冲击期
目前,我国国民经济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特别是2022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反复、俄乌冲突等超预期因素叠加影响,前三季度 GDP 增长率仅为3.0%。尽管第三季度经济开始回暖,GDP增长率从上半年的2.5%反弹至3.9%,但仍然是在低水平基础上的企稳回升,完成年初预定的5.5%的增长率目标面临极大困难,要求第四季度经济增长必须强力大幅反弹(至少达到10%以上)。预计2022年实际增长率可能在4%左右,甚至更低,这种严重偏离合理增长趋势线的状况,需要及时予以扭转。从“十四五”规划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2035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看,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需要保持在年均5%以上。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压力甚至比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初发时还要大。从微观基础、市场预期、循环速度等到外部环境、政策空间等均较2020年发生了新的不利变化,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同时,当前经济面临的新风险不断加剧。其一,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存在反复多点发生的可能,会对经济产生更为深刻的冲击;其二,美联储、欧洲央行加息超预期,可能引发全球新的金融动荡,加大世界经济进一步衰退的风险;其三,俄乌冲突可能产生强烈外溢效应,增大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其四,房地产政策调整短期内难以扭转下滑趋势,存在三角债集中爆发的风险;其五,出口同比高速增长可能难以持续,面临一系列不利和不确定因素;其六,产业链供应链存在“外移内缩”风险;其七,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有可能集中爆发,形成系统性风险;其八,非金融企业信用风险演变,可能引发地产、城市建设投资、高碳行业、中小金融机构变异风险,同时在全球金融市场异动下,我国资本市场也存在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
从总需求状况看,当前推动经济增长的两大因素 — —出口增长和基建投资增长,均面临潜在风险。出口增长主要受全球经济进一步衰退冲击,西方国家的“制造业回流”、新冠肺炎疫情趋缓后的产业链修复等也可能影响我国出口增长。基建投资增长面临的潜在问题主要是市场主体信心不足,民营经济投资不振,政府投资受财政赤字和地方政府债务约束,对冲能力有限。当前拖累经济增长的两大因素 — —消费需求疲软和房地产需求急剧下滑,有进一步加剧的可能。2022年上半年消费需求增长同比为负值,第三季度尽管环比稳中有升,但增速不快。在三重压力冲击下,相比于投资需求,消费需求的衰退更为严重。消费需求的恢复主要来自居民对未来就业和收入预期的提升,但从央行的调查数据看,相关情况并不乐观。房地产需求下滑,既是因为处于需求端的消费者信心不足、购买行为趋于保守等,也是因为处于供给端的房地产企业在融资环节出现问题,短期内急剧调整融资结构和融资方式,其融资能力受到严重冲击。
2022年和2023年作为未来五年的开局之年和面对前所未有困难与挑战、攻坚克难的起步之年,其宏观经济指标及相应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确定和达成,对实现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具有重要意义。要认真落实中央提出的“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明确当前经济工作重点,有效应对三重下行压力,使经济增长及时回归合理区间(5%以上),为未来五年实现预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为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经济增长的必要基础。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科学有效地推动高质量发展。一要牢记党的二十大报告所重申的,我们仍是发展中国家,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推动践行高质量发展。二要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坚持系统观念,对宏观、微观、结构、改革、科技、区域、民生七大政策作好协调,避免相互脱节与合成谬误,对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发展与安全、发展与“双碳”、国内与国际、供给与需求、总量与结构等作好统筹。三要贯彻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的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这也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稳”,首先是经济增长要稳,防止大起大落。当前最为重要而艰巨的一项任务就是遏制经济下行趋势,稳住经济,使经济增长回归长期合理趋势范围,与未来五年目标任务和“两步走”战略安排实现有效衔接,使经济增长与失业率控制、通胀控制、国际收支均衡等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形成合理的结构。“进”,主要是改革要深化,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代经济体制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等。以“稳”为“进”创造时间窗口;以“进”为“稳”奠定发展基础。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提出的, “稳”也好, “改”也好,一静一动,静要有定力,动要有秩序[ 4 ] 。在工作中要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所要求的:“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