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社会领域改革的“中国经验”

  近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周三大讲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系列讲座上,社会司司长欧晓理作了题为《全面深化社会领域改革,奏响民生幸福新乐章》的报告,回顾总结改革开放40年来社会领域的发展改革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梳理新时代下深化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形势,同时也对未来相关工作进行了展望和思考。

  社会领域改革有着怎样的“中国经验”?改革开放40年社会领域改革呈现哪些特点?重点领域改革有哪些巨大成就?社会领域改革面临什么新的形势?新时代的社会领域改革是一幅怎样的蓝图?在长达两个小时的报告中,欧晓理给大家进行了详细解读。

  社会领域改革经历“三阶段”

  “从1978年至今的历次党代会报告内容、重大改革事件以及社会变迁的历史来看,社会领域改革发展总体呈现为三个阶段。”欧晓理谈到。

  第一个阶段是社会领域改革服务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时间大致是改革开放后至党的十四大前(1978年至1992年)。这个阶段,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险等领域改革在探索中向前推进,主要目标是服务于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其中教育和人才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如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相一致的新教育方针。

  第二个阶段是社会领域改革是与经济体制改革齐头并进的阶段,从主要服务于经济体制改革向重点满足人民群众需要转变,时间大致是党的十四大至党的十八大前(1992年到2012年)。这段时间,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迁:一方面,“单位人”演变为“社会人”。另一方面,城乡壁垒被打破,流动人口大量涌现。在此背景下,人民群众收入水平大幅增长,衣食住行、子女教育、医疗保健、养老等方面的需求进一步释放。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市场化大潮影响方方面面,社会领域的改革也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比如,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明确教育为第三产业的重点领域,一些地方开展了教育产业化的探索,又比如,医疗卫生方面也有了公立医院产权改革的尝试,等等。其中,2007年党的十七大可被视为社会领域改革的一个转折点。“社会建设”作为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同等重要的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一部分,首次出现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加强社会建设,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也被正式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了出来。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被系统地归纳进社会建设的范畴,与经济建设较为明确地区分开来。

  第三个阶段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领域改革进入到被更加高度重视的阶段,时间大致是党的十八大以来(2012年至今)。经过多年的探索,社会各界对社会领域具有“公益性”和“市场性”的双重属性越来越形成了共识,尤其近几年,社会领域改革发展的路径更为清晰,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区分基本与非基本。基本公共服务应该由政府来提供,非基本的则可交给市场和社会。国务院在2012年、2017年分别印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和《“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探索紧扣人民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完善覆盖城乡、均等、普惠、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二是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在夯实政府保基本职责的同时,进一步放宽准入,激发社会领域民间投资活力,优化管理服务,吸引多方参与服务供给,创新服务供给方式,推广PPP模式等,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元化需求。三是继续强调扩大“量”的供给,也突出了“质”的要求。政府积极转变职能,从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引导市场主体更多从群众需求出发,创新服务产品和服务业态,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优化服务体验,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这个阶段,教育、医疗、养老、文化、旅游、体育等相关领域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各领域相互融合发展的态势显现。

  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领域改革取得巨大成就

  “社会领域包括教育、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文化、体育、旅游、人口等方面,各领域又各有特点,在具体改革过程中呈现出不完全一致的发展路径。”欧晓理详细介绍了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文化等领域的改革与成就。

  教育领域,改革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977-1992年,教育恢复发展和教育改革初步探索;1992-2003年,市场经济下教育改革发展大胆探索;2004-2012年,教育普惠发展与公平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深化。40年来,教育综合改革进入了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改革阶段,教育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进展,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一是教育规模世界最大,人口素质显著提升。2017年,全国普通本专科招生达到761万人,是1977年的28倍。二是基础教育持续快速发展,基本实现让所有孩子“有学上”的目标。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3.8%,小学净入学率达99.9%,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103.5%,超过或相当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三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速构建。每年向社会输送1000万名技术技能人才,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超90%。四是高等教育已经加速由大众化向普及化阶段迈进。2017年,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779万人,占全球总规模1/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5.7%。五是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持续加大。2012-2017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连续六年超过4%,累计投入16.89万亿元,年均增长8.1%。六是教育交流合作日益广泛深入。

  医疗卫生方面,医疗卫生领域的改革有四个比较重要的时间节点。1985年是医改元年;2000年至2008年是卫生领域利益格局深刻变化、改革思路猛烈碰撞的时期;2009年,新一轮医改全面启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将深化医改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统筹谋划、全面推进。深化医改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健康福祉:一是群众负担实现“一优两降”。医院收入结构持续优化,全国公立医院药占比已从2010年的46.3%降至2016年的38.1%左右;医药费用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政府办公立医院收入增幅由2010年的21%降至10%左右;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由深化医改前的40.4%降到30%以下,为近20年来最低水平。二是人民健康水平实现“一升两降”。人均预期寿命持续提升,当前人民健康水平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在养老服务方面,从无到有分为三个阶段:(1978年-1993年),以城市福利院和农村敬老院为主要形式的老年人福利服务发展阶段;(1993年-2013年),以生活照顾和护理服务为主要形式、狭义的养老服务发展阶段;(2013年至今),涵盖老年生活照料、老年产品用品、老年健康服务、老年体育健身、老年文化娱乐、老年金融服务、老年旅游等多领域、综合性、广义的养老服务概念阶段。经过改革,养老领域成效显著。一是养老服务体系从有到优逐步完善。符合条件的1834万困难老年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408万特困老年人纳入政府供养范围,经济困难的高龄老年人津贴制度实现省级全覆盖,养老服务补贴和护理补贴制度分别覆盖30个、29个省份。截至2017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约15.36万个,社区养老服务基本覆盖城市社区和半数以上农村社区;各类养老服务床位合计714万张,比2012年增加298万张,年均增长75万张。二是养老服务方式不断优化。开展了养老服务新模式试点。“一刻钟服务圈”、“智慧养老院”、“无围墙养老院”等服务新模式和新产品不断涌现。截至2017年底,全国养老机构以不同形式提供医疗服务的比例达到93%。

  在文化领域,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国博物馆从340多家增加到4700多家,公共图书馆从1200多家增加到4700多家,文化馆(站)从不到7000个增加到44500多家,艺术表演团体从3100多家增加到15700多家。图书、影视等文化产品生产大幅增长。图书品种从不到1.5万种增加到近53万种,电影故事片从46部增加到近800部。1980年我国才有了第一部电视连续剧,2017年全国生产电视剧314部、13470集。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从2004年的3400多亿,跃升到2017年的35000多亿,增长超过10倍,占GDP比重从2.15%提高的4.29%。

  重点领域仍需深化改革

  “近年来,我国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建立健全,政策网底进一步兜牢。但总体看,社会领域改革发展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相比,还有不少突出的短板和弱项。推进社会领域改革发展,是我们党不变的初心,关乎民心向背、国之兴亡,是我们执政之基和根本目的所在。”欧晓理为大家梳理了下一阶段仍需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

  一是促进人口均衡发展。进一步调整完善人口政策,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健全面向全人群、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政策体系,促进人口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强化人口数据决策支撑,以身份证为基础打通部门间、上下级人口数据,建立常态化的人口预测预报和评估制度,定期发布国家人口预测报告,做好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综合分析,发挥人口预测对于重大改革、规划、项目、决策的引领作用,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

  二是推进教育现代化。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广复制产教融合试点经验。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三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积极应对老龄化。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健康保障。持续深化医改,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面取消以药养医,推进“三医联动”改革,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建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运行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形成15分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适应新时代人民健康需求。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服务,促进健康老龄化。支持社会办医,发展健康产业,优先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推进和实现非营利性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同等待遇。形成科学有效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安排,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无盲区、无死角的全面覆盖,养老服务覆盖全部城乡社区,养老服务有效满足多层次需求,人均预期寿命跻身世界前列,努力建成老年友好型社会

  四是推动文化体育大发展大繁荣。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更加活跃繁荣。改革文化领域宏观管理体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微观运行机制,释放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加文化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健全现代文化产业和市场体系,用精品赢得受众、赢得市场,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们对“诗和远方”的美好向往。盘活用好文化资源,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扶贫、扶志、扶智相结合,让贫困地区群众口袋脑袋“一起富”、物质精神“双脱贫”,增强群众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推动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完善体育市场机制,促进健身休闲和体育运动消费,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新动能。

  五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创新政府治理理念,改进政府治理方式,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改进社会治理手段,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更好地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依法厘清基层政府和社区组织权责边界,建立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联动机制。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主动化解社会矛盾。(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程晖)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社会领域改革的“中国经验”  中国  中国词条  领域  领域词条  改革  改革词条  经验  经验词条  社会  社会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