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16日正式公布。《规划》全文3万多字,共计30多章,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就《规划》传递出的新信息,记者联系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经济学家辜胜阻。
《规划》中指出,应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如何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辜胜阻认为,可采取四种不同的形式:一是不改变户籍、持有居住证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的城镇常住人口市民化形式,这种市民化人口在流入地享有类似子女教育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保留农村户籍;二是农业人口改变户籍、落户城镇的市民化形式,这类人要放弃农村户籍和附着在土地上的福利,但可平等享有市民的所有权利;三是就地就近城镇化的市民化形式,这类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已经城镇化了,与家人生活在一起,没有“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问题;四是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村民变市民的市民化形式,既可以惠及城中村农业人口,又可扩大城市住房供给,既关乎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又关系到数量的增长。
辜胜阻强调,新型城镇化涉及到“人、业、钱、地、房”五要素。“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最大特点,其核心和重点在于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使进城人口实现三维转换:从农业到非农业的职业转换、从农村到城镇的地域转移以及从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