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棚户区改造改变了哪些人的生活

  在全国棚户区改造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之际,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批示强调,把棚改放在民生工作突出位置,不折不扣按期完成既定任务。

  棚户区改造工程,一直被李克强总理列为本届政府“重中之重”的民生工程。其实早在履任辽宁省委书记期间,“棚改”就是李克强力推的“一号民生工程”,“辽宁棚改经验”被联合国人居署誉为“世界奇迹”,随即在全国复制推广。就任总理后,“棚改”被份量极重地列入李克强的施政计划。截至2014年底,棚户区改造工程已经累计改造各类棚户区住房2080万套,农村危房1565万户,数以千万的棚户区居民居住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

  这11幅图片,记录了李克强11年间数次探望棚户区居民时留下的温暖瞬间,也记录了中国大规模棚户区改造实践给数千万人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

  2004年12月26日,刚就任辽宁省委书记12天的李克强,冒着零下30℃的严寒,深入抚顺最偏远、最贫困的莫地沟看望居民。亲眼目睹棚户区居民生活状况后,李克强当场承诺:“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老百姓搬出棚户区!”4天后,在辽宁省委第九届八次全会上,棚户区改造被列为全省的“一号民生工程”,这项其后被联合国人居署誉为“世界奇迹”的棚户区改造工程就此拉开帷幕。

  2010年4月1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冒雪在抚顺莫地沟棚改新区看望居民。这个棚改新区住着6400多户居民,李克强走进群众新居,拉家常、话民生。他说,民生改善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在发展经济中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2011年6月1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来到北京市门头沟考察工矿棚户区改造情况。他强调:“近两年经过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全国已有300多万户棚户区居民迁入新居,但还有上千万户群众在翘首以盼,棚改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十分紧迫,必须顺应群众期待,加快改造步伐,把工作抓得紧而又紧,实而又实。”

  2013年2月3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在内蒙古包头北梁棚户区走进棚户居民高俊平家中。看到这里巷道狭窄泥泞,900多人才有一个厕所,三代同堂十几平米。李克强说:“棚户区改造要让群众从‘忧居’变‘宜居’,这是百姓天大的事,即使有天大的困难也要做下去。”

  2013年3月17日,在就任国务院总理后的首次记者招待会上,“棚改”分量极重地被列入李克强的施政计划之中。他承诺,本届政府将再改造1000万户以上各类棚户区,“这既是解决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也是降低城镇化的门槛。”

  2013年12月27日,沿着仅能通过一人的狭窄巷道,李克强总理弓着着身子穿过一道小木门,走进了天津西于庄棚户区居民李忠义的家里。19平方米的房间,一张高低床就占了大半面积。在呛人的炉烟味中,李克强坐在床铺上,对77岁的李忠义说,“政府一定让你住上有暖气、有厨房、有厕所的新房!”

  2014年3月27日,李克强总理来到赤峰铁南棚户区居民隋富家中。由于院子比路面低了近1米,总理弯腰下了三级台阶才走进房间。在6平米的小屋里,李克强问隋富“雨水会不会倒灌进来”,并表示政府将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让大家尽快住上楼房。不能再让你们一下雨就提心吊胆了!

  2014年9月11日,李克强总理来到天津市西于庄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工程现场。他对正在看房的原棚户居民说,棚户区是历史欠账,也是城市伤疤。“政府大力改造棚户区,让你们住进新楼房,这是大家的福。全国还有不少棚户区,我们一茬接着一茬干,就一定能把城市伤疤抚平。”

  “希望这个‘福’字,能让你们鱼乐连年,富贵有余。”今年2月14日,李克强总理把一张烫金“福”字,亲手贴在贵阳渔安新城棚改新区的大门上,送上对这个新建小区的新春祝福。他叮嘱小区负责人,棚户区改造不仅是建新房子,也是创造新生活,要营造宜居环境,让居民住得称心、安心、舒心。

  今年4月17日,李克强总理在考察国家开发银行时两次要求任务“加码”。在重点支持棚户区改造的住房金融事业部,总理说,棚改要进一步加强地下管网等“大配套”建设。他还提出,黑龙江、吉林各有约20万户居民住在沉陷区,要加强对沉陷区改造的金融支持。“不能让群众睡在火山口上。”

  在今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在回答南非企业家问题时再次明确,中国将“继续大规模地推进棚户区改造”。他说:“中国还有1亿人口居住在棚户区,我们必须给他们一个符合现代标准的居住条件。”■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棚户区改造改变了哪些人的生活  棚户区  棚户区词条  改造  改造词条  哪些  哪些词条  改变  改变词条  生活  生活词条  
社会管理

 我国社会治理的六大新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现代化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需求结构、社会心态、社会问题出现了新的特点。面对社会发展新形势、新任务、新...(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