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产能过剩、需求放缓等因素影响,今年以来工业生产增速下行明显。8月当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较上月大幅回落2.1个百分点至6.9%,为2009年年初以来单月同比增长最低值。该如何看待工业生产的持续放缓?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
《经济参考报》:您如何看待8月工业生产明显下行?
曹远征:单月增速的回落幅度如此之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经济下行压力还很大。尽管如此,也不必过于悲观。首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以平常心来看待工业生产增速放缓,首先要明白一个经济学原理———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往往围绕潜在增长率合理波动。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潜在增长率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其次,8月工业生产增速回落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包括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增速不断走低、前期库存增长过快导致去库存压力加大等因素,也包括天气和基数等临时性因素。天气方面,今年8月,华东等部分地区气温较往年偏低,而去年同期气温明显偏高。这种气温差异既导致8月份用电量增速明显下降,也影响火电等相关行业增长。由于火电用煤下降,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速较7月份回落了3.4个百分点。
第三,从统计方法上看,去年8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4%,为全年最高。由于基数原因,8月同比数据较低也不能反映全貌。最后,即使从8月数据看,上述指标也不乏亮点。比如,从制造业PMI看,大型企业PMI为51.9%,尽管比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但仍位于临界点以上,为今年以来的次高点,而大型企业是制造业继续保持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此外,从制造业整体看,尽管PMI较上个月有所回落,但也仍为今年来次高点。
《经济参考报》:今年以来工业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曹远征:第一,企业成本处于历史较高水平,收入和利润保持低位增长。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PPIRM)回落幅度持续大于出厂价格指数(PPI),企业面临的原材料成本压力下降,这为企业创造了一定的盈利空间。但工业企业的财务费用和利息支出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不断上升,企业的资金成本和经营成本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在经济增长减速、需求放缓的背景下,企业的收入和利润增速保持低位。
第二,政策托底下铁路等设备制造业表现突出,但经济内生动力依然不足。2014年以来,在原材料价格下降、一系列支持出口及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等影响下,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势头有所放缓,工业企业整体经营状况略有改善。受铁路等基建投资的带动,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表现尤为突出。但在房地产持续调整、内需放缓及产能过剩压力仍较大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不足,8月工业增加值大幅下降,除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外,其他主要行业增加值增速均有所回落。
第三,产能过剩行业持续调整,相关上游行业盈利压力较大。一方面,钢铁、水泥和平板玻璃等产品产量增速较去年同期明显回落,1至8月,钢材、水泥、平板玻璃产量增速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5.83、5.74、6.02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相关行业的投资增速也均有所下降,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甚至持续负增长。1至7月,与钢铁相关的上游行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利润累计同比下降7.11%,而中游的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利润增速大幅回升至26.53%;与水泥和平板玻璃相关的上游行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利润增速仍保持5.2%的低位,虽然中游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利润增速在持续下降,但增速仍达到17.16%。总的来说,相关上游行业盈利压力相对更大。
《经济参考报》:您认为最后一个季度的工业生产情况会否改善?
曹远征:展望四季度,预计基本保持现在的态势,但有两个重要指标需要密切关注。一是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开始回落。2014年8月,中国制造业PMI为51.1%,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在连续5个月回升后出现首月回调。其中,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49.9%和49.1%,比上月分别下降0.2个和1.0个百分点,均降至枯荣线以下。二是发电量大幅回落。发电量是经济运行的重要一致指标。从日均发电量看,8月同比下降2.2%,而去年8月为增长13.4%,今年7月为增长3.3%;前8个月,同比增长4.4%,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2.0个百分点,较今年前7个月回落1.1个百分点。综合预计,三季度规模以上增加值同比增长7.8%左右,较上半年有较大回落;预计全年增长8.5%左右,较去年也有较大回落。
《经济参考报》:应对当前工业乃至整体经济下滑,您认为政策调控应如何取舍?
曹远征:尽管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政府在未来一段时间不太会采取为扩大投资而一味增加赤字刺激政策,因为增加赤字只有短期效果,并不利于长远。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更好地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未来财政政策将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更加注重市场调节,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有序、有力、有效地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防范财政金融风险。
而货币政策则会坚持稳健的基调,在稳定总量的同时实行定向调控。上半年政府主要采用了定向降准为主的数量型价格工具。未来调控可能会向“量价并重”转换。总的来说,未来的货币政策仍会以稳健为主,控制总量的同时进行定向调整,进而达到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