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给出了建议:大城市的郊区。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比之前的53.7%比例有所提升。为此,到2020年要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中科院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指出,全球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也都经历了2个阶段,先是在大城市的主城区发展,此后则进入到了郊区发展。
像欧洲国家,目前城市郊区人口比例大约都在50%,多的可以达到68%,少的44%。而中国2010年城市郊区人口占全国的比例才8%。
何传启建议,下一阶段中国应该制定大城市郊区发展战略,未来大城市将是吸纳主要新增城镇人口的主力,这些人口主要在郊区,为此2020年的大城市郊区人口比例可以设定为13%,2050年上升到50%。
“现在大城市的主城区人口已经告别了快速增长的阶段,根据国际惯例,郊区已经成为吸纳人口的新的空间。”他在当日发布的2013年中国现代化报告发布会上说。
中科院提城镇化路线图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等在城镇落户。
另外,要通过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使约1亿人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要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不过,这些人要变成市民,是在大城市、特大城市,还是中型城市、小城市,还没有答案。国家行政学院经济部教授许正中指出,未来到底如何承载新的城镇化人口,的确是一个问题,像印度大力发展乡村显然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世界城市化有多重路径,有大城市主导类型,也有小城市主导类型。其中,前者以日韩为代表,东京、首尔等大城市人口占国家总人口比例超过40%。第二种以德国为代表,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小于20%。
何传启指出,中国难以像德国一样,以小城镇为承载新增加城镇人口的主力军,过去多年大力发展小城镇,实际上发展最快的还是大城市。
“小城镇提供不了那么多的就业机会。”何传启说。
目前发达国家大城市的郊区,是新增城市人口的主要载体。比如在1950年到2010年期间,世界城市体系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城市人口比例在上升,小城市人口比例在下降。比如美国,1910年郊区人口比例为7%,2000年达到50%。
现代化交通体系
4月24日中科院发布的“2013年中国现代化报告建议”,下一步中国应该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这需要研制三个城市规划,即城市体系现代化规划、基础设施现代化规划、城市环境规划。
交通自然是城市发展郊区配套建设重点,目前北京因为人口和产业过分集中于城区,使得交通拥挤问题突出。北京规划的城市副中心通州,实际是有居住没有产业,这使其成为实实在在的“睡城”。
而发达国家不一样的是,商业、娱乐、工业产业、科研、教育等分别分散在各个城市郊区。美国的产业里,大约26%的产业集中在农村,26%的产业分布在城市布局,而47%的产业分布在郊区。这种其实对解决北京等超大型城市的人口拥挤、房价过高、水资源紧张等问题有借鉴意义。
上述报告也建议,主城区超过100万人口的都要修建地铁,特别是与郊区之间联结方面需要有便利的交通条件。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研究员李连成认为,城市交通出行应该追求快捷、安全、高效,小汽车的发展符合人们追求舒适、个性化的出行方式这个趋势,但确实引发了城市交通拥堵。
这需要有好的城市交通的发展策略,比如建设一体化的交通体系。这其中既包括城市交通当中各种方式的衔接,也包括城市交通和城市外的大交通之间的衔接,“特别强调要建设一些综合的交通枢纽体系,实现比较便捷、方便的换乘。”李连成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