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郑渝川: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消除不同户籍人群隔阂

   鄢烈山先生结合与此题目相关的近期新闻阐述观点指出,现在的农民工都非常重视子女教育,不希望子女重复自己的人生道路,最需要的是城市的身份认同,让他们享受同等的公民权利特别是教育权。由于户籍制度改革陷入困局,打工者既不能融入打工所在地,也很难得到流出地官方支持,上述权利诉求无法实现,“两不管”状态导致他们很难找到互助系统和归属感。

  笔者赞同鄢烈山先生的上述观点,并准备就此问题提出一些补充意见。国内特大城市、省会城市户籍附着了诸多公共服务和福利待遇。近年来各地开展的相关改革,尽管宣称是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但前述待遇的获得仍以当地户籍为前提;外来劳动者即便办理过居住证,所能获得的待遇却是严重“缩水”的。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要将特大城市、省会城市(及劳动力流入地农村)本地户籍居民获得的公共服务和福利待遇表述为“丰厚”,换算成不菲金额,仅仅是相对于没有得到这些待遇的外来劳动者而言的;城市居民根本就不买账———他们所能获得的公共服务和福利待遇,实际上保障水平低、覆盖面窄,还存在严重的机会不公平(优质资源向公务员等少数群体倾斜),具体表现为,上学难、看病难、申请保障住房困难,等等。

  对特大城市、省会城市(及劳动力流入地农村)户籍的“捆绑待遇”不作区分,对城市公共资源的投向比例不进行细化表述,客观上隐瞒了一个城市、一级政府可支配财力主要为少数群体服务的事实,使本地户籍居民形成外来劳动者“抢”了本来属于前者的待遇和机会的印象,难免形成不平和怨气。反过来,同样“不明真相”的外来劳动者也会认为阻碍自己融入城市(就业所在地)、获得应有待遇的,就是本地户籍居民。

  在笔者看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改革推进的方向及基本内容,应当首先立足于向本地区户籍公民或家庭提供优质、廉价或免费、公平的公共服务和福利保障,并按照这些服务和保障的稀缺程度,加大总量供给,使外来劳动者及其子女享受最基本的教育、医疗等项目。简言之,绝不能在基本公共服务问题上,固化延续不同户籍人群的隔阂。

  鄢烈山先生文章中谈到了“两不管”导致外来劳动者很难找到互助系统和归属感。按照最新一期《三联生活周刊》杂志对广东某地的描述,外来工在务工地与本地户籍村民基本可以融洽相处,还出现了多起相互帮助的个例,外来工的生活方式也受务工地地域文化和本地人习惯的影响。这实际上可以说明,在户籍制度改革之外,不同户籍人群也在寻求彼此协作与适应,地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对接融合会助推双方增进互信。政府部门应当做的,不仅是尊重民众这种自发融合,利用节庆、公共文化等活动平台加快融合,而且还应积极推动公共电视、报纸等媒体和文化研究机构,做好广东本土民俗文化、其他省份民俗和地域文化的研究、展示和传播,丰富不同地域和户籍人群对彼此文化背景的了解,消除心理隔阂,夯实互信基础。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郑渝  郑渝词条  均等化  均等化词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词条  隔阂  隔阂词条  户籍  户籍词条  
户籍

 养老,何时双轨到单轨

 今年中国“两会”期间,部分委员也就改革“养老双轨制”向“两会”提案,“养老双轨制”凸显的权利不平等以及由此产生的分配不公平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成为近期...(展开)

户籍

 户籍制度改革:予民实惠促和谐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发布已经两个多月了,引起社会各方关注。通知对户籍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分类明确户口迁移政策、依法保障...(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