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果皮垃圾,留在岸上归环卫部门管,一脚踢到河里归水务部门管。”今年全国两会,海南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回应近期生态环境治理问题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现实中,生态环境问题涉及的权责部门比较多,“九龙治水”容易形成扯皮推诿的现象。海南坚持生态立省如何凝聚各部门共识,探索生态环境机构改革方向?如何破除体制机制弊端织密生态环境保护网?
细化监管要素,处室职能专业化程度更高
迈进海南环境监测中心,大屏正在实时显示各地空气质量、水质等环境数据。点击水质选项图块,全省重点河湖水质情况的详细状况一目了然。
“以前,如此专业地监测环境,想都不敢想。”海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厅(以下简称生态环保厅)组织人事处副处长苏俊介绍,之前,省级环保监督职责主要由省国土资源厅下设的4个职能处室完成。“虽然日常环保工作能正常开展,但是4个处室要全方位监测监管,还是有些吃力。”
2015年,海南将原国土资源厅的环境保护相关职责剥离,正式组建生态环保厅。原有4个职能处室扩充为大气环境管理处、水环境管理处、土壤环境管理处等19个处室。每个职能处室都按照环境资源要素划分,环保工作效率显著提升。
与此同时,42个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空气质量、噪声等自动监测站,3个环境监测实验室逐步建立。截至目前,新环境监测站能够对78个城镇水体92个监测断面开展月监测,获得手工监测数据40万个、自动监测数据约2000万个。
“细化监管要素,让处室职能的专业化程度更高,更有针对性处理环保问题。”海南省辐射环境监测站副站长王鑫介绍,精细化职能划分让监督执法人员监管更得力。
推行首问责任制,污染问题环保部门牵头处理
“电话一响,必有回响。”这是一些海口市民对12345政府服务热线的评价。前不久,热线接到反映,海口龙华区某建材城商户在作业时产生粉尘污染,加工厂的水直接排至下水道,废弃的垃圾也丢在了石材厂的荒地上。
很快,热线指挥平台联动龙华区生态环保局,派出现场处置工单,监督人员立即奔赴现场处置。经调查取证,对建材城加工厂顶格处罚30万元,并督促其整改完毕。随后,热线平台回复处理结果,来电群众对处理结果表示满意。
像此类环保问题的来电反映和处理方式,海南各市县群众已不陌生。以海口为例,《12345热线首问责任制度》规定:首个接到热线转派工单的热线成员单位为首问责任单位,牵头负责协调各相关单位处理热线反映事务,并给予诉求人办理情况回复。目前,首问责任制正在海南全省普遍推行。
“一般来说,群众反映的污染问题,各市县生态环保部门是主要的首问责任部门。”省生态环境监察总队调研员韩红箭说,生态环保部门接到举报后,首先由环保监察人员勘查现场,根据污染情况再协调其他权责单位处理,最后由环保部门回复诉求人处理结果,群众不需要再分别向不同监管部门反映问题。
“目前,部分生态环保职责还分散在各个相关单位,但在首问责任制下,环保部门成为处理群众反映污染问题的总牵头人。”韩红箭举例,比如城市水体黑臭问题,有部分治理职责在城市水务部门。但只要接到群众反映,环保部门会负责协调水务部门执法,不会因为单位权责划分问题向群众推诿,做到环保问题一管到底。
梳理清单,强化相关单位职责意识
去年底,海南收到督察反馈:32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中有21个不同程度存在违建问题。省生态环保厅、海洋与渔业厅、林业厅等联合行动,关停保护区内违法违规企业10个,拆除吊罗山、尖峰岭、青皮林等保护区内违法建筑1.4万平方米,拆除东寨港、清澜保护区栈道4.2公里,追责15人。
在海南,生态环保部门与农业、水务、海洋等相关部门分工协作的案例还有很多。省生态环保厅官网上详细列出了各类环境污染问题的管理职权范围,包括各单位具体分工、法律政策依据和案例分析。对照清单,各类生态环境问题责任方一目了然,配合案例可以理顺看懂具体管理流程。
“一张清单,顶得上十个执法科室。”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徐自华表示,现阶段,很多环保责任分散在不同职能单位的文件法规中,有些相关单位对于自身环保职能了解不够透彻。梳理清单并发文公示,强化相关单位环保职责意识。
目前,这张清单正向各市县逐步推进,当地可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调整权责归属部门。清晰明确的监管职责让生态环保部门接受大众监督,也从制度上杜绝各部门扯皮推诿。
“结合此次《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相关目标,今后海南生态环保领域改革应进一步强化岛内各方环保意识。”徐自华说,海南自身生态环境条件比较优越,所以存在内生环保动力不足的问题。今年起,12个市县将取消GDP考核,并把生态环保列为一票否决事项,从考核制度设计上把生态放在首位,提升各市县环境保护的意识。
此外,环保执法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监管职责更加具体细致,但不少基层单位缺少专业人才的问题依然存在。“在生态环保领域机构改革过程中,应重点加强环保人才培养。”徐自华建议。(记者 闫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