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明确了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总基调是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报告在充分肯定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基础上,从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多元角度,全面系统阐述了我国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路与方法,并对未来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新要求、新方向和新部署。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这是立足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发展阶段的战略选择,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深化结构调整与实施全面节约。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五位一体”高度,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越来越受到重视,着力推进解决结构性、根源性问题,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任务,在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意味着在今后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要持续推进在结构调整上深下功夫,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和生态产品产业。同时,坚决把好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准入关口,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不断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推进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升级,提供绿色低碳服务等。“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新要求,具体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层面,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必须持续全面推行循环经济理念,践行节约优先、节约就是环保理念,积极推动资源节约与集约高效利用,构建形成多层次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体系。

 

  强化激励调节与规范引导。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这是进一步强调运用好市场经济政策的激励功能,以及标准手段的引导作用,通过完善体系,实施综合治理,充分发挥两者在发展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中的功能作用。

 

  加强技术驱动与消费转型。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化和精细化,促进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壮大发展,需要更加充分发挥科技赋能功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同时,绿色低碳生活和消费方式转型是绿色发展的重要任务,只有全社会都积极主动践行绿色低碳行为,才会形成大生态环境治理格局。党的二十大报告之所以提出“倡导绿色消费”观念,充分说明壮大绿色消费需求是根本导向,通过创新绿色消费模式,加快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提出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工作新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不仅对我国过去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进行了总结,也指明了未来持续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的新思路。

 

  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随着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持续下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蓝天保卫战取得的显著成绩充分说明,在加强城市大气质量达标管理,强化污染物协同控制,大力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的同时,深入开展重点地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持续推进细颗粒物和臭氧的协同控制,有效遏制臭氧浓度增长趋势,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在未来打好蓝天保卫战中仍须蓄力前行。在持续改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长三角地区空气质量方面有了新的要求,需要因地制宜推动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工业窑炉治理、非电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同时,建立完善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强化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预测预报能力。

 

  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水环境关系国计民生,事关千万家庭的福祉,需要围绕构建完善水污染防治流域协同机制方面进行实质性的创新。一方面,持续加强重点流域、重点湖泊、城市水体和近岸海域污染综合治理,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基本消除劣Ⅴ类国控断面。同时,加快补齐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不断强化生态用水保障,加快推进城市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加强农村水源地保护,满足重要水体的生态用水底线需求。另一方面,在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加强重点跨界水体共保联治,强化船舶和港口污染联防联控联治,统筹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城市和乡村,系统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同时,持续深入推进入海河流断面水质改善、沿岸直排海污染源整治、海水养殖环境治理,加强船舶港口、海洋垃圾等污染防治。

 

  持续打好净土保卫战。土壤是维系人类生存繁衍的必要条件,事关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开展新污染物治理。这对土壤污染源头如何防治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方面,需要持续深入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强化土壤污染源头管控,摸清土壤污染底数。同时,加快建立农业绿色生产方式,依法推行农用地分类管理制度,强化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风险管控,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和农膜回收行动。另一方面,要严格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内地块的准入管理,推进受污染耕地和建设用地管控修复,实施水土环境风险协同防控,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防治。同时,加快工业固体废物回收和综合利用,健全“无废城市”建设相关的制度、技术、市场、监管体系,推进城市固体废物精细化管理。

 

  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注重发挥制度管根本、管长远的作用,强化制度执行。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提升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能力高度重视,提出“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在今后具体实施层面,持续构建由城市向建制镇和乡村延伸覆盖的环境基础设施网络,以及集污水、垃圾、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和监测监管能力于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此外,在提升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效能时,要全面推行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强化排污单位监管执法体系和自行监测监管机制。加快完善健全生态环境风险预警与防控体系,加强危险废物与危险化学品管理,提升严密防控环境风险能力。同时,深入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

 

  指明生态保护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新方向

 

  生态保护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任务,“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需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优化国土生态安全格局。我国陆基国土空间格局,涉纬度与大气圈的三大自然区、涉海拔与岩石圈的三大地形阶梯,雄踞亚洲、独处世界,规模极为宏大,国土的非均衡性一览无余。党的二十大报告在第四部分指出,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这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与应有之义。“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开展重点区域自然生态保护与修复明确了重点任务领域。“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进一步明确了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方向,需要继续推进科学划定自然保护地保护范围及功能分区,加快整合归并优化各类保护地,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也进一步要求推动各类自然保护地科学设置,健全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推进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在结合我国生态建设重大需求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从这个层面来看,这是强调发挥重大工程实施对生态保护能力建设的重要推动提升作用,要在全国一盘棋层面统筹考量。一方面,加快推进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长江重点生态区和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海岸带等生态屏障建设。另一方面,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深入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着力加强三北等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持续推进防治荒漠化工程等实施生效。

 

  深入落实生态保护政策。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正确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生态环保的关系,坚定不移走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政策制度创新。在此背景下,一方面,尽快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评价机制,健全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同时,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重要水系源头地区、自然保护地转移支付力度,鼓励受益地区和保护地区、流域上下游通过资金补偿、产业扶持等多种形式开展横向生态补偿。另一方面,不断健全以生态环境要素为实施对象的分类补偿制度,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同时,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落实好长江十年禁渔,实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

 

  持续积极稳妥推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因此,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立破并举原则,在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中,进一步明确了未来“双碳”目标实现的推进路径。

 

  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这是说,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不仅要在能源供应端抓住科技创新,推动清洁能源自身发展,同时也要进行消费侧变革,以绿色消费倒逼能源体系转型升级。此外,加快在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持续推进清洁低碳转型。其中,在能源安全的重点领域,要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推进安全有序发展核电,持续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等。

 

  健全碳减排关键制度。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制度支撑予以明确,提出“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是深入推进“双碳”工作的基础性制度,需要推进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加快完善地区、行业、企业、产品等碳排放核查核算报告标准,制定重点行业和产品温室气体排放标准。一方面,加强二氧化碳排放统计核算能力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与计量能力等。另一方面,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需要逐步扩大全国碳市场覆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完善配额分配管理。将碳汇交易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立健全能够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完善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交易市场。

 

  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事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这表明了生态文明建设辐射影响力不仅仅体现在国内,而且对我国提高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治理能力与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截至2022年6月,我国已经与38个发展中国家签署了43份气候变化合作文件,通过援助气象卫星、光伏发电系统、新能源汽车等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物资,帮助有关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因此,持续深化与各国在绿色低碳技术、装备、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我国新能源等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走出去,让绿色低碳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底色。同时,坚持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及各自能力原则,建设性参与和引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动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开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作者分别系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生态环境管理与政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助理研究员)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共生  共生词条  人与自然  人与自然词条  中国式  中国式词条  现代化  现代化词条  道路  道路词条  
环保

 治污过关越坎 攻坚仍在路上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当前,污染防治攻坚战有力推进,生态环境状况持续改善。记者了解到,中央和地方正在积极推动与生态文明相关的“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相...(展开)

环保

 携手合作 保卫蓝天

 5月23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环境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4月,京津冀区域PM2.5浓度为6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8.8%;PM10浓度为122微克/立方米,...(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