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劳动教育应该教什么?有哪些教育要求?教育部回应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印发后不久,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记者就《指导纲要》有关问题采访了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

  

  1.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意见》已于今年3月下旬印发,为什么教育部还要出台《指导纲要》?

  答:劳动教育是新时期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意义重大。《意见》面向全社会,全面部署劳动教育工作。《指导纲要》是《意见》的配套文件,主要面向教育系统内部,依据《意见》,细化有关要求,重点解决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劳动教育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专业性比较强。提高劳动教育质量和水平,必须加强专业指导。

  2.社会上对什么是劳动教育有不同理解,《指导纲要》是怎么规定的?

  答:当前忽视劳动的现象主要表现为轻视体力劳动,尤其是看不起普通劳动者。《指导纲要》重申《意见》提出的“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要求,并进一步阐明了劳动教育的内涵和特征,指出“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它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鲜明的思想性,强调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一切劳动和劳动者都应该得到鼓励和尊重,反对一切不劳而获、崇尚暴富、贪图享乐的错误思想;二是突出的社会性,要求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认识社会,强化责任担当意识,体会社会主义社会平等、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三是显著的实践性,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方式,引导学生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学会建设世界,塑造自己,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的。

  3.劳动教育应该教什么?有哪些教育要求?《指导纲要》对此是如何规定的?

  答:依据《意见》,《指导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做了细化和具体化:一是明确劳动教育目标框架,具体包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四个方面;二是明确三类劳动教育(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服务性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定位;三是明确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劳动教育主要内容和三类劳动教育的具体要求。各地和学校可以依据以上三个方面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更为具体的劳动教育清单,切实解决劳动教育教什么的问题。

  4.提高劳动教育的质量水平,必须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指导纲要》是如何加强指导的?

  答:当前学校中有教育无劳动和有劳动无教育的问题同时存在。《指导纲要》从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在课外校外活动安排劳动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四个方面明确劳动教育的途径,特别是对劳动教育必修课、课外校外劳动实践时间、每学年一次的劳动周提出了具体要求,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切实解决有教育无劳动的问题。同时,劳动教育不是简单让学生扫地、做家务,《指导纲要》围绕讲解说明、淬炼操作、项目实践、反思交流、榜样示范等关键环节,加强对劳动教育方式方法的具体指导,要求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切实解决有劳动无教育的问题。

  5.评价也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指导纲要》如何细化有关要求?

  答:《指导纲要》在评价改革方面突出强调三点:一是依据劳动教育目标,制定劳动素养评价标准,注重对学生劳动素养形成和发展情况的测评分析;二是将平时表现评价、学段综合评价和学生劳动素养监测区别开来,分别提出相应要求;三是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改进评价方式手段。

  6.职业院校本来就是学劳动技术,为什么也要加强劳动教育呢?《指导纲要》对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有什么具体要求?

  答:很多劳动离不开技术和工具,现代劳动工具、设备技术含量高,劳动教育必须加强技术学习指导,但是仅有技术学习还不是完整的劳动教育。劳动教育要以技术为重要载体,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劳动能力和劳动品质,在劳动素养的培育上下功夫。

  《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重点是结合专业特点,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职业劳动技能水平,培育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规定职业院校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不少于16学时,主要围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组织、劳动安全和劳动法规等方面设计;同时将劳动教育全面融入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吃苦耐劳、团结合作、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还要求职业院校主动开放实训实习场所、设施设备,为普通中小学和普通高校提供所需要的服务。

  7.《指导纲要》在普通高等学校劳动教育方面有什么规定?

  答:结合普通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指导纲要》强调了三个方面要求:一是明确重点,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专业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积累职业经验,培育创造性劳动能力和诚实守信的合法劳动意识;二是规定载体,要求明确主要依托的课程,其中本科阶段劳动教育必修课不少于32学时,明确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劳动事项和时间,组织开展劳动周或劳动月;三是强化服务,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养,有条件的院校开设劳动教育相关专业。

  8.中小学校面广量大,涉及千家万户。《指导纲要》在中小学劳动教育方面,着重强调了什么?

  答:与职业院校、高等学校相比较,中小学有自己的特点。《指导纲要》在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方面着重强调了五点:一是打好基础。在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品质等方面全面打好基础,注重日常生活劳动习惯的养成,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方面,以使用传统工具、传统工艺的劳动为主,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和智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安全适度。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序安排劳动教育内容要求,在场所设施选择、材料选用、工具设备和防护用品使用、活动流程等方面制订安全、科学操作规范,加强劳动安全教育。三是开齐课程。上好每周一节劳动教育必修课,同时安排必要的课外劳动时间和劳动周活动。四是讲究方法。注重激发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五是家校合作。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协同实施机制,特别是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途径,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明确家长的劳动教育责任,让家长主动指导和督促孩子完成家庭、社区劳动任务。

  9.《指导纲要》真正落地,离不开切实的资源支持和条件保障。对此,教育部有什么要求?

  答:劳动教育意义重大,各地和学校要将劳动教育摆在突出位置上,切实予以加强。

  一是加强组织管理。各地和学校要明确实施机构和人员,具体负责劳动教育的规划设计、组织协调、资源整合、师资培训、过程管理、总结评价等。

  二是加强支持保障。各地和学校要对劳动教育所需要的师资、场地设施、经费投入等,进行合理规划和统筹安排,为劳动教育的实施创造必要条件。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实施、师生安全保障、劳动教育督导和考核激励等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三是加强专业研究和指导。设立劳动教育研究项目,开展专项研究和实践探索。组织开展劳动教育教研活动,开展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研发,促进优质资源的共享与使用,不断提高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考虑到各地差异比较大,各级各类教育也不一样,《指导纲要》有一个在实践检验中逐步完善的过程。因此,此次《指导纲要》先以“试行”的方式颁布实施。希望各地和学校在试行期间,创造更多更好的经验,帮助我们修订完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词条  教育部  教育部词条  回应  回应词条  哪些  哪些词条  应该  应该词条  
教育

 助力农村教育发展 3年招募万名退...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利用退休教师优势资源,近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银龄讲学计划实施方案》,面向社会公开招募优秀退休校长、教研员、特级教师、...(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