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推动高校建设智库助力现代城市治理

  城市治理是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的交叉点,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性。我国正在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预计未来30年,将有3亿人由农村迁移到城市,届时百万人口城市将达220个,500万人口大城市将达20个,千万人口超大城市将达10个。

  在此背景下,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对策研究,建设现代城市治理的高端智库,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进程,显得尤为必要。对此,有实力的高等院校应积极加入到现代城市治理高端智库的建设中来。

  高校应主动参与智库建设

  高等院校建设现代城市治理高端智库,不但责无旁贷,而且优势明显。一方面,有实力的高校大都有悠久的历史,在诞生和发展中与所在城市息息相关,甚至很多高校就是所在城市的“醒目标签”和“重要地标”;另一方面,高等院校聚集了大批科研人才,坚实的人才储备使其有能力展开智库建设工作,且能达到智库建设、人才培养、涵养学科等多赢目的。

  高校建设现代城市治理智库,一是要找准定位。应基于城市发展展开研究,以便民惠民为研究宗旨,最终实现文化治理。笔者认为,城市是有温度与厚度的。城市的温度就是人本理念,是对城市文明的一种抽象演绎。一座有温度的城市,会让身处其中的人们不断从内心深处捕捉到这股彼此激发的力量。城市的厚度就是城市的文化涵养。文化是城市的内核和灵魂,是城市发展永不衰竭的动力。推动现代城市治理,必须尊重特定城市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遵循城市及文化的发展规律,以文化的力量推动城市发展。在此认识上建设现代城市治理高端智库,智库的选题、研究以及智库本身的发展就有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必须聚焦城市发展需求,构建智库服务体系,强化创新与科研成果转化,提升科研服务社会的能力。以今年3月成立的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为例,研究院计划设立“中国特色城市治理现代化”等一批重点课题,推进城市治理基础理论研究;研制“中国城市治理现代化指标体系”,对全国主要城市治理的现代化程度进行评估;承担中央和地方政府关于城市治理的合作课题,为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咨询和政策建议等。只有以问题为导向,让相关研究从问题中来、最终回归到解决问题中去,才能真正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对策研究,对策建议也才能更好被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采纳。

  三是重视人才培养。智库的人才队伍不仅需要强调专业性与多元化,还需注重人员搭配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一般来说,应由领军人才、高端智囊人才、独立研究人才以及新型综合人才四类人才组成,高校智库队伍建设需要在“招、用、育、留”等方面创新政策,加快打造“中国高校智库高级人才库”。

  解决好高校智库自身的问题

  笔者认为,目前,高校智库要真正实现社会“思想库”“智慧库”“人才库”“决策辅助”的职能,仍有几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影响力和决策力有待加强。目前,高校智库在社会中的影响力相对偏弱,在政府决策制定中的参与度和决策能力明显不足,大部分仍处于项目委托或建言献策的浅层阶段。对比欧美智库,我国高校参与政策决策比例很低。此外,高校智库定位不准,制度建设尚不完善,相应的人事制度、机构设置、管理体系等相对滞后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二是协同能力有待提升。当今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对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前瞻性要求更高,这就要求高校智库对社会、经济、行业领域等有更综合、更全面的认识和研究。高校智库单一学科各自为政的研究模式难以满足这种需求,必须强化协同,建立“大协同”机制,打破学科间、高校间、政府—高校—企业间,甚至是国际间的壁垒,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充分发挥高校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拓宽研究视角,实现科研人才、数据的汇总和创新要素的有机整合,提升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时效性,真正把高校建设智库的优势发挥出来。

  三是科学考核和评价体系有待建立。智库的研究成果是思维产品,具有抽象性特征,唯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和监控机制,才能对不同质量成果进行考评并形成对成果人的奖惩机制,以确保成果质量和团队活力。高校智库研究复杂多样,既包括基础、应用研究,也包括了政策研判和行政考量,尤其是决策性研究,很难进行量化考核。简单量化评价,既不符合科研规律,也会严重损害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不利于智库团队建设,建立综合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和与智库建设相适应的奖励、人事管理制度迫在眉睫。

  高校建设智库,既要解决好外部问题,也要解决好内部问题。要不断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运营机制,推进多方位协同创新,唯此,一流的高端智库才能真正脱颖而出。

  (作者系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长、秘书长)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助力  助力词条  治理  治理词条  推动  推动词条  高校  高校词条  建设  建设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