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全球老龄化潮流的冲击,家庭结构与居住模式变迁的考验,以及“以医代养”的模式造成医疗资源失衡的挑战,如何整合医疗和养老两大核心领域,形成两者互补、互助、互动、互融的格局,既是化解长期失能风险的客观需要,也关乎群众的基本福祉。
以“健康老龄化”引领理念创新。理念塑造政策风格,思维决定行动方向。从全球的行动框架看,世界卫生组织倡议,根据老年人的需求和偏好,组织卫生保健服务,实现服务级别和种类的一体化,将卫生体系从以疾病为基础的医疗模式向以老年人需求为核心的综合关怀模式转变。从本土化的探索方向看,要秉承国际理念,就应脱离“老有所托、老有所养”的思维定式,将提高老年人群体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作为终极目标,培养全社会健康老龄化的思想共识。与此相应,医养结合模式应在尊重和吸纳老年人意见、发挥老年人参与作用,注重老年人多层次需求的基础上,提供综合、协调、连续、动态的卫生服务。其核心要义在于,实现涵盖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的全程式管理,打造包括家庭医生、护理团队、康复团队、心理和营养师、社工的一体化团队,构建从前期的健康行为干预,到中期慢性病管理,再到后期长期照护衔接式系统。
以长期护理保险支撑制度创新。在国际上,长期护理保险作为应对老龄化的基本制度之一,已发展出国家福利型、商业保险型、社会保险型等多种护理体系。在我国,长期护理体系的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职能空缺严重,任重而道远。人社部于2016年7月发布了《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将上海、广州、青岛、成都等15个城市列为首批试点地区,力争在2020年之前基本形成适应我国社会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政策框架。由此看来,在完成我国对长期护理保险的类型、模式以及运作等顶层设计和稳步推介之前,急需地方持续不懈的摸索与经验积累。这条由下至上、分步构建、渐进发展之路,要从广覆盖、保基本的初级保障形式起步,向着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保险内容发展;从以全民基本医疗保险为依托完成制度建设起步,向着社会保险为主体、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独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迈进;从定位于失能老人这一目标群体起步,向着涵盖半失能、失智、重度残疾群体的公共服务均等化之路前行;从解决筹资问题起步,向着建设分类管理、科学评估、专业培训、多方监管的配套体系努力。
以协同治理推动结构创新。从横向上看,涉及政府、医院、养老机构、社区、社会组织、企业、老人及其家属等多元主体;从纵向上看,囊括供给资源的开发、供给模式的匹配、供给结果的监管等多个环节。面对碎片化的服务体系和复杂化的开放系统,传统的政府单一治理模式已难以满足医养结合的需要,而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各子系统的协同性以及共同规则制定的协同治理理论,可以作为未来体系建设的切入视角。实现协同效应,首先,应实现卫生、社保、民政和老龄等政府部门之间职能整合与横向协调,以专家委员会、工作小组等形式打破原有的“多头管理”和“条块分割”局面,将健康融入各部门的制度性安排和长效性机制;其次,规范医养服务主体的角色定位、权责分配与利益协调,特别是处在协同体系核心的政府,应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创新购买服务理念,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再次,确立多元化的医养结合供给模式,打造家庭、社区、机构等多方平台,挖掘和整合医养双方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与合作共赢;最后,加强文化建设和技术引进,改善医疗、养老和社保三大系统间的组织文化隔阂与信息交换不畅,以共享彼此的战略目标营造多元共治的氛围,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多方即时和有效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