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王小鲁:中等收入群体发展状况和影响因素

  世界经济正面临全球化逆潮的严峻挑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和中产阶层的减少,是导致民粹主义和孤立主义兴起,进而形成全球化逆潮的重要原因。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既是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又是坚定推进自由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条件。鉴于此,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与挪威城市区域研究所于2017年3月27-28日在海南省海口市中改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共同举办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经济全球化新挑战、新动力”为主题的第九届中挪社会政策论坛暨第82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邀请来自中国、挪威和其他国家的专家学者、智库、企业、政府官员等围绕经济全球化逆潮背景下中等收入群体形成发展的相关议题进行深入研讨。中国改革论坛网进行全程直播:

  北京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在第九届中挪社会政策研讨会上的演讲

  谢谢!我要讲的题目是中等收入群体发展状况和影响因素。背景情况我就不详细讲了,要看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在过去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是怎么发展的,需要简单的考虑中国过去几十年来经济发展的背景,总体来讲,中国在改革以前,居民收入非常低,那个时候如果以国际标准考虑中国没有中等收入群体,基本上所有的人都处在低收入的状态。改革开放开始的时候,中国的人均收入,农村只有100多元,城镇只有300多元,城镇化率只有18%,收入相对平均,但是,大家都处在收入相当低的状态。从改革开放到现在,1978年到2015年,人均GDP从300多元上升到5万元,换算成美元大约是200美元上升到8000美元,城镇化率从18%上升到56%,但是,同一个时期收入分配差距也在扩大,这是中等收入群体发展一个不利的因素。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还是不完善的,虽然目前这几个方面的体系都在逐步的改善之中,但是,仍然还有很多的缺憾。这张图显示用不变价格计算的人均收入,按人民币计算的人均收入和用美元计算的人均GDP。这张图是关于城市化的变化,在改革期间的。这张图显示的是基尼系数的变化,改革期间收入分配差距在改革初期曾经有一个时期迅速缩小,从0.3左右下降到0.2左右,这是因为农村改革先行,使农民收入提高缩小了城乡差距,但是,后来进一步改革加快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收入差距也同时在继续扩大。最高的时候基尼系数接近0.5,这大约是在2009年-2010年的时候,现在稍有降低仍然是0.46。

  如果我们讨论中等收入群体发展,怎样界定中等收入群体?即什么是中等收入群体?国际上有不同的研究、不同的标准,使用非常不同的方法,我想,还是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比较简单的方法是从人均收入界定。另一方面,人均收入有按绝对水平计算的,也有按相对水平计算的,如果我们按绝对水平计算,可以设定一个标准,比如说用2015年价格人均年收入在2万-2.5万元之间,这个范围划定为中等收入群体,那么,我们看历史的变化。但是,这个方法可能应用到过去早期的时候就很难看到中等收入阶层的存在。当然,如果说这个范围给定的区间,范围过宽的话,也可以相对收窄一下,比如说界定5万-20万元作为中等收入群体的区间,另一个是相对水平,国际上有一些可以利用的方法,比如说美国的皮尤研究中心设定中位线收入的67%-中位线200%,作为中等收入区间。我们界定的方法大体设定在,首先要找到中位线收入,我们界定中位线收入的70%是中等收入群体的下限,用中位线收入的200%作为中等收入群体的上限。这个方法所界定的中等收入群体在历史变化过程中,收入水平是非常不同的,变化很大。但是,在每一个时刻都能反映出当时这个社会处在中等收入状态下的居民所占的比重。这里有比较大的数据问题,就是说,过去长时间的历史数据只有国家统计局有比较完整的每年的调查,但是,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是分两组,一个调查是对城镇,另一个调查是对农村,两个样本是不互相交叉、不合并的,两个样本的数据国家统计局分别公布了分组的农村的居民水平、城镇的水平,农村五组,城镇七组,但是因为不公布原始的数据没有办法合起来看全国居民收入水平的分布状态。但是,也不是完全不可以利用,主要是因为这两个样本所表达的城镇和农村的居民收入,我们可以看到,因为城乡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非常大,农村居民的收入平均而言远远低于城镇居民的收入,因此两个样本所代表的收入分布大部分是不重合的,只有小部分重合。就是说,农村的高收入居民和城镇的中低收入居民有相当一部分是重合的。因此,因为大部分不重合,我们把两套分组数据考虑到其他的变量进行计算,近似的获得一个全国居民收入的分布状况。这个表可以看到,通过计算,就是用居民城乡两组居民,两组每年的人均收入水平,每年的样本户的数量,每年不同组别的家庭人口规模和每年的城乡人口的比例,用这些数据可以推算出每组居民每年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同时,我们有这一组的平均水平,然后计算中等收入群体的分布状况。首先,是按绝对水平计算,在这个图上可以看到,我们设定2015年不变价格2万-20万作为一个区间,用图上蓝色的线表示,2000年中等收入群体人口只占总人口的2%,到2015年的时候上升到47%。可以看到,这是一个急剧上升的过程。如果用一个不变的收入水平来衡量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的发展,当然是迅速扩大的。从5万-20万元人民的区间界定中等收入群体的话,大概在2004年的时候接近于零,在2015年的时候上升到9%。但是,这个图所反映的情况并不表达收入分配状况的变化,它只反映按照某一个绝对水平来衡量这部分居民占的比重。按相对水平,就是中位线收入的70%-200%的区间界定的中等收入,1980年的时候,中等收入,相对当时中等收入水平占19%,1990年上升到62%,改革期间中等收入群体是扩大的,随后出现了快速的下降。2000-2010年降到最低点,这个最低点大约是40%,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从最高点62%下降到40%。2010年后又出现了回升,上升到46%。把中高低三组加起来看,2015年低收入群体占35%,中等收入群体占46%,高收入群体占不到19%。变化的趋势,在改革初期阶段低收入群体是缩小的,中等收入群体是扩大的,九十年代以后,相对来说,低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都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缩小。2000年以后,中等收入群体进一步缩小,于2010年以前降至最低点。2010年以后中等收入群体重新扩大。这里还要考虑到数据偏差的问题,因为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有一个问题是,低估了高收入群体收入水平,统计调查的时候,造成对高收入群体的大量遗漏和数据不真实,就是高收入居民自己低报自己的收入。因此,需要对数据进行校正。2015年做了城镇居民实际收入的研究,城镇最高收入的10%,实际收入是统计收入的大约3倍以上,而中低收入基本和统计局调查的差不多。2008年和2011年,我们做了类似的调查,得到的结果非常相似,都是高收入群体的实际收入要远远的高于统计收入

  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推算,在居民收入公布的居民分组收入中,可以看到有两部分遗漏,一部分可以说是资金遗漏,可能是合法收入,没有统计,另一部分是灰色收入,所谓灰色收入是这部分的合法性不能得到确认,来源是不清楚的。灰色收入在2010年之前的一个时期占相当大的比重,大约占GDP的12%左右,根据历史数据可以做近似的推算,这个区间灰色收入迅速扩大。根据这些信息,对居民收入做近似的调整,调整前后比照相对中等收入群体在1990年以后,特别是2000年以后下降得更快了,到2010年的时候降到32%,2015年的时候回升到34.7%,高中低收入群体相应有所变化,特别是高收入群体在过去长时期内扩大得更快,中等收入群体下降得也更快。

  中等收入群体变化的原因:首先在八十年代,农村改革先行,农村居民的收入迅速提高,随后城市化加快,使得城乡中等收入群体迅速扩大。九十年代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收入差距在持续的扩大,导致中等收入群体缩小的一个重要原因。2000年以后,腐败现象变得更加严重,收入差距继续扩大,使得中等收入群体进一步的收缩。2010年以后农民和工薪阶层收入增长加速,大力度的反腐对非法收入和灰色收入发挥了抑制的作用,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也在得到改善。但是,还有其他的一些影响因素,比如说房价、地价持续上涨,资本市场的大起大落,土地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泡沫,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着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政策考虑,主要是改善收入分配,改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同时,加快推进土地市场、资本市场的改革,促进市场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改善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减少政府的过度干预。

  谢谢大家!

  (根据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王小  王小词条  发展状况  发展状况词条  中等  中等词条  群体  群体词条  因素  因素词条  
收入分配

 公积金政策松绑刺激楼市回暖

 日前,随着广州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的调整实施,“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已经全部放开公积金房贷业务。政策内容主要涉及购买首套住房、二套房时首付比例降为最低二成和三...(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