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收入阶段是客观存在的一国经济社会发展必经的阶段。1998年世界银行中低收入国家人均GDP为761-3030美元,当年中国人均GNI为800美元。自1998年中国进入下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以来,经过12年高速增长,于2010年迈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此后,又经过10多年快速增长,目前人均GNI已经超过一万美元。按世界银行标准,我国正处于中等收入阶段临近高收入的区域。
第一,打造有利于实现中等跨越的国际环境。不管世界格局怎样变化,都要坚持改革开放。要大力推进“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慎重处理好共存利益和自存利益的关系,寻找最大合作点,寻求共存利益,打造新合作平台,求得共赢方案。同时,要积极推进全球化进程,扩大我国的贸易圈。实践证明,自由贸易的世界环境对中国有利。我国要以自由贸易为准则扩大贸易圈,加快实行多边、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另外,还要协调世界各种价值观和我国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世界是多元的,允许各种价值观、制度的存在,要实行和谐外交路线。
第二,加快培养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为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的橄榄型社会新格局创造条件。中等收入群体是创新主体,是消费主体,也是人力资本提升的主体,还是社会稳定主体,这一群体扩大有助于实现中等跨越。培养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个系统工程。在国民收入分配中不断提高劳动收入比重前提下,以“提低、扩中、调高”为目标,加快推进财税体制、金融体制、户籍及社会保障制度、国民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清除体制和政策障碍,为中等收入群体成长创造宽松的制度环境。首先,要在减少低收入群体规模方面下功夫,增强低收入者的发展技能,普遍提高其社会保障水平。其次,要为中等收入群体减税减负,继续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降低个人所得税税率,减少税收档次。同时,为中低等收入群体首套购房实行税前抵扣、购买节能家电提供补助等。
第三,加快推进城镇化,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扩大社会消费创造条件。今后,应将更多公共资源用于城镇化,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构建市民化社会。城镇化是增加供求两侧新动能的黄金结合点。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调整城镇化战略和加快相关体制改革。首先,建议实施上建“群”、下扩“底”战略。上建“群”就是在全国区域布局上,构建几个大城市群,以“群”提升和带动城镇化;下扩“底”就是在提高现有小城镇的人口承载能力的同时,把现有人口超过2000人以上的行政村按城市标准建成小城镇。其次,除了北京、上海、天津等超大规模城市外,应该限期放开放宽农民进城落户标准条件。还有,建立有利于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公共成本分担机制,尽量降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落户成本。
第四,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为实现经济新旧增长动力转换创造条件。今后,主要任务是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促进传统产业改造,支持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的主要思路是,紧紧抓住世界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带来的新机遇,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业态、新模式改造传统产业,走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之路。在支持新兴产业发展方面,优先支持发展一批新产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重点创新突破一批“卡脖子”的高新技术、关键核心技术、共性基础技术难题,培育引进一批领军人才和一批高端技能人才,出台一批重大改革开放新举措,颁布一批能快速改善营商环境的新政策,比如减少审批、减少许可发放、减少垄断、继续减税降费等。
第五,加强科技创新,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要进一步加大R&D投入强度,特别是企业的投入强度;加强关键、核心、基础性技术研发,围绕产业转型升级,亟需组成若干个重大技术专项,开展技术攻关研究。完善引导机制、创新激励机制和创新政策;在加强国家集中创新的同时,支持民间创新,鼓励公共科研机构、大学与企业开展创新合作;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支持研发设计、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检测、中介咨询等科技服务机构的发展,打造一批公共科技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创新服务。
第六,加快进行结构性改革,调整政府与市场、社会、企业、民众的关系。进一步放松对市场的干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赋予企业更加充分的市场经营自主权。促进政府职能从管理向治理转变,完善社会治理。
(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二级研究员)